通天之路李白传读后感1000字(精选4篇)作文

篇一:通天之路李白传读后感1000字

通天之路李白传读后感1000字(精选4篇)作文

杨如云

李白这个名字在所有中国人心中毫不陌生,就是刚刚牙牙学语的稚童也能背上几句《静夜思》。李白在大家心中是诗仙,更是一种根植在血脉中的文化基因,他的诗狂放炽烈,想象丰富,雄奇豪放,瑰玮绚烂,不似凡人所为,其为人也狂放不羁,潇洒恣肆,难以想象这竟是个古人。因此他也被神化,如“谪仙人”“公非人世之人,岂非太白星精耶”,那他究竟是人还是神呢。

起初,在我心中,李白是飘飘乎遗世独立的仙而不是人。他自诩飞龙将军李广后羿,当今皇帝的亲戚,有着商人背景的丰厚家底;他一生壮游天下,从束发到花甲,从离蜀到天涯;他的朋友遍及九州,所到之处皆是饮不尽的酒,写不尽的诗;他的才气惊天绝伦,脱口而出尽是诗,提笔而下皆成章;他曾供奉翰林,官从五品,使皇帝调羹,贵妃磨墨,力士脱靴,他就像耀眼的太阳,光芒万丈,照亮整个盛唐。他又是个矛盾的人,似乎一切都随心所欲,似乎一切都可以激起他的兴趣,他兴趣广泛,爱好繁多,既喜诗文,又爱长剑;既学儒家又住佛庙,却又偏偏爱道教;喜欢他的人很多,厌弃他的也不少;他以政治家诸葛亮为偶像,却又崇拜陶渊明的田园生活;他以建功立业彪炳史册为目标,却又以功成身退归居潜隐为理想。他就是一个矛盾的共同体,我不明白他,也不懂得他,一个人得有多大的心才能装下这么多东西,可他却偏生像个没事人一样,轻轻拿起,轻轻丢下,似乎对什么都不放在心上,对什么也不留恋。我只看见了他的放浪不羁,潇洒肆意,如他云游,见美景则止步,遇朋友就把盏,不拘时间,不顾后果,当真是“且尽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却不见那那仙人的名号下,狂放恣肆的举止下,泡的是一骨孤独痛苦的灵魂。

这本书可谓是将李白拉下了神台,我这才知晓原来李白也曾四处干谒无所成;也曾给小大官员献诗奉承,谄媚逢迎;也曾拘于底层,高唱“神龙困于蝼蚁”;也曾客居他乡,患病近死;也曾入赘妻家,“酒隐安陆,蹉跎十年”;也曾经辛苦追逐四十年,政台一见仅二载;也曾受奸人所害,被迫散金放还;也曾经过战火离乱,食不果腹;也曾错站永王被捕入狱,流放夜郎……由此看来,李白也并非高高在上,遥不可及,他也一样有七情六欲,忧愁欢喜,他有着凡人一样的悲喜,众人一般的拘束,他并非无羁,实则苦痛。他以己之身,无法冲破阶级等级的束缚,打破商人阶级不得为官,改变科举制度的成例;他以己之身,无法忠义双全,一生豪游不顾家,落的自私任性的诟言;他以己之身,无法力挽狂澜,与权臣佞臣相抗衡;他以己之身,无法达到真正超脱,宗教与政事两头空……他的无奈惆怅,隐在那一首首诗中,浸在一杯杯酒中。

卢梭曾言:“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豪放如李白,也只能拖着枷锁前行,反观我们自己,这枷锁又有谁能免除?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人人都有难办的事,是妄自菲薄还是戴着镣铐起舞值得我们深思。

既有镣铐且不可免除,何不换一种形式对待它。你说他是枷锁,它便紧紧禁锢你,沉重又压抑;你若当它是手镯,只为你增添光彩,它又能奈你何!镣铐是枷锁更是我们的牵挂,是我们活在世上的痕迹和意义,它看似强硬冷酷,却是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是我们所最想要的温情。故视镣铐为手镯,戴着它起舞吧。

镣铐虽不可免除,我们却可以适当减轻它的重量,毕竟轻一点舞起来更漂亮不是嘛。常言世上无难事,庸人自扰之。何不拿出心里的事看看,仔细分分类,评估评估,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可以放弃不要的,人总是越丢越轻松的。适当一根筋,缺点心眼,少想一些事,才能做成最想要的。“几十年来,李白在两个世界撕扯着,一个是代表世俗政治最高层次的朝廷,一个是代表精神领域的道教”,正因为他两者都爱,两者都无法放弃,所以注定两者都得不到,“富贵与神仙,蹉跎成两失”。学会取舍,学会放下,不庸人自扰,不杞人忧天,才能舞得长久。

既已选择起舞,就要坚持舞到底,因为镣铐在不停的舞动下,或会磨损,或终有一日可将其磨断,卸下重量。李白经历数十年的挫折与失望,却并没有改变自己的舞姿,任是那个毫不犹豫回答“功成,名遂,身退”的少年,他或许最终未脱下镣铐,但那镣铐磨损是定然的,若未身死,再来十年说不定真可以“通天”。

岂曰无羁,与子同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枷锁,或轻或重,或粗或细,但相信一直舞下去,定有卸下重量的那一日。现在,不要悲伤,不要害怕,不要觉得孤单,瞧瞧自己的手镯,对自己说:它真漂亮。

篇二:通天之路李白传读后感1000字

傅亦泽

在中华文学经典殿堂中,唐诗、宋词排C位应该没有异议;在唐诗中,李白杜甫一仙一圣同沐人间沧桑,令人感慨。暑假期间,带着对诗仙李白的诸多好奇,特别是从其温良委婉的《静夜思》到失意却自持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从其神来之笔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到深沉通灵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以及同时代后生杜甫的名诗《饮中八仙歌》“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带出的遐想,慕名细读美籍华人作家哈金的《通天之路:李白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20年版),并顺势参照阅读了现代著名文学史家李长之的《李白传》(浙江文艺出版社2019年版),对李白跌宕起伏的人间羁旅有了多维度的理解。

李白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诗仙”,杜甫对其诗歌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其后的许多文人都对李白有很高的评价,如韩愈有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的诗作确实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逾越的一座高峰;而他的一生则步履不停,浪迹在庙堂与江湖之间,至今依然是无数文人墨客向往的生活方式,即便是其挫折与失意也曾帮助后人寻回精神故乡和人间明月。

从“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的豪情,到“富贵与神仙,蹉跎成两失”(《长歌行》)的认命,人生空间巨大正是李白的写照。回望李白的一生,长安一直是他的心魂所系,三进三出,要么是无疾而终,要么留下莫大遗憾,要么是魂牵梦萦。“长安宫阙九天上,此地曾经为近臣”(《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沈之秦》),他既想追求功名利禄,富贵一生;又想修道成仙,延年益寿。这两个貌似“难两全”的追求曾让他分裂和孤独。正是在这种状态下,他借酒消愁,“仙人殊恍惚,未若醉其中”(《拟古·其三》);他又借诗抒怀,“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却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对于人间羁旅,李白一生可谓“蹉跎两失”,而最大的收获则是此间记录其心境的大量诗作。因此,小说家哈金先生说:“没有他不朽的诗篇,李白什么都不是。”

第一次进京谋职失败后,李白随好友前去边关,想要将满腔报国之情投入血雨腥风的战场中。在见到元演的父亲元将军时,他重归冷静,亲身体会到了在朝廷边疆政策一直摇摆不定、无人考虑长久治安的现状下,军队分配的不公平和边境将士日复一日驻扎的绝望。“代马不思越,越禽不恋燕。情性有所习,土风固其然。昔别雁门关,今戍龙庭前。惊沙乱海日,飞雪迷胡天。虮虱生虎虮,心魂逐旌旃。苦战功不赏,忠诚难可宣。谁怜李飞将,白首没三边”(《古风·其六》)此诗正是李白设身处地理解边疆将士们的处境和辛劳后有感而发。

虽然此趟边关之行未达成李白入仕的愿望,但是增进了这位伟大诗人与百姓之间的距离,使他更了解他们的生活、快乐、痛苦和煎熬。“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子夜吴歌·秋歌》),“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子夜吴歌·冬歌》),这些有尊严的民歌借远征将士的妻子或恋人之口表达了对他们的担忧和思念,完全摆脱了他早期诗歌中描写歌女和艺妓的轻浮颓废之情,使其诗歌艺术达到新的高度和成熟度,传达了早期诗歌中塑造女性人物所缺乏的历史感。

此后,李白更深刻的意识到官场的腐败和社会的不公,创作了一系列诗歌《行路难》,用比喻的手法抒发无法凭学问和正直在社会阶层上晋升的愤懑。“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在一个聚会上,他写道:“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也许是世间苦难具有共通性,李白的诗句写出了无数年轻求仕学子的苦闷,被人广为传颂,他也名声大噪。在此期间,他的“仙气”也在诗歌中发挥到了极致,“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三首《清平调》将杨玉环的美貌描写到了极致,如梦似幻。

晚年的李白,经历流放后,身体每况愈下。似是知道自己大限将至,他托付李阳冰替他出版手稿。公元762年,也就是李白去世当年的春天,他的病情有所好转,他拄着拐杖前去寻访周边的老友。“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晓日,沽酒与何人。”(《哭宣城善酿纪叟》)“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李白看着昔日老友纷纷离世,盛唐的光景也早已不再,不禁泪眼婆娑。

回到定居当涂的儿子身边,李白结束了人生中的最后一次旅行。直到弥留之际,李白还一直将自己比作神鸟大鹏。在最后的日子里,他反复吟诵自己的最后一首诗:“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临路歌》)李白一生向往高处以及天界,多次尝试飞向庙堂之高,却以失败告终。此次借诗抒怀飞升上天,不知是否能如这位谪仙毕生所愿?最终,这位伟大的天才诗人平淡地离开了人世间,他被草草埋葬,甚至没有一块像样的墓地。

李白死后一年多,朝廷的诏书抵达当涂县,任命李白为左拾遗,宣他即刻进京上任。然而,朝堂之上却无人知晓,李白早已离世。令人欣慰的是,他委托朋友编纂的诗集《李翰林文集》和《草堂集》陆续面世,受到唐朝诗歌新秀们的推崇。才华横溢却颠沛流离的诗仙李白,其“庙堂梦”虽借助诗作,在死后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满足,却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令人唏嘘叹惋、感慨造化弄人。

篇三:通天之路李白传读后感1000字

尹杰

君不见他少年歌一曲《大鹏赋》,斗转天动,山摇海倾,唱尽鸿鹄之志而愿上青天一揽明月;君不见他求仕时歌一句“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而洒然离去的乐观;君不见他得志时仰天大笑出门去,能使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君不见他“临路”前绝笔“游扶桑兮挂左袂”,或是看尽一生炎凉,道尽一世沧桑。“放浪的天才,凡人的悲喜”是他一生的写照,一个在梦中摘星揽月的谪仙,却在现实中过得一塌糊涂。他的放浪决定了他身为凡人的一世悲喜,最后倒是落个“富贵与成仙,蹉跎成两失”的无奈。

他身为商人之子,无缘科举,却在年少时就展现出了极高的文学天赋,“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他十年时通读百家之言,深受道家影响,这对他后来的为人处事与性格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他沉浸在道家典籍——尤其是《庄子》——奇异幻想中,且常以鲲鹏自比,幻想自己在天上遨游,俯瞰人间,是庄周首次激发了李白的想象力。他还从陈子昆、屈原等著名诗人中受到鼓励与启发,“达兼济天下,穷独善其时”的世界观也逐步形成。他也拜空灵,赵蕤为师,学习剑术与治国方略。可以说,他少年时的经历在他的人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此时的李白正踌躇满志,希望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殊不知,等待他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干谒失败,无论是苏长史、李邕,亦或是李京之、韩荆州,对于年轻气盛的李白都是同一番评价——才华过人,但又自视甚高,冲动任性甚至咄咄逼人,所以都将李白置之不理,不闻不问。正是因为李白的才华过于耀眼,所以每当机会出现时,一种光芒总是忍不住喷薄而出,让一些人觉得刺眼与不适。他浪漫的艺术属性在世俗的现实中显得格格不入——他或许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方叹道:“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但所幸他生在大唐盛世,一个包容一切的盛世。

唐玄宗一声令下,宣召入殿。在接见李白时,他甚至亲自为李白盛汤。“卿是布衣,名为朕之,非素蓄道义,何以及此?”从此话便可看出玄宗对其的称赞非同一般了。随即,他让李白“供奉翰林,随时待诏”。但,与李白的想象不同,玄宗从未将其看成一名经邦济世的政客,而只是欣赏他的诗作罢了——这注定李白永远无法成为一位名垂青史的政治家,而后“名垂千古”的使贵妃捧砚,力士脱靴更是让朝中留言四起,皆言李白的狂妄与自大。玄宗也逐渐心生厌恶,最后赐金放还,待再次宣诏入朝时,李白早已无声无息地陨落了。

“大鹏飞兮振八商,中天摧兮力不济。”李白的绝笔《临路歌》一反之前的豪壮,倒是有几分悲凉。如他的外号“谪仙人”一般,他就如同一个浪漫到不知道现实如何过的孩子。但正是这份浪漫与不羁,才真正成就了一代诗仙。

篇四:通天之路李白传读后感1000字

顾易

原来,仙,也会流泪……

——题记

他会做诗,他放荡不羁,他还不权贵,这是人们对这位仙的普遍印象。他18岁开始仗剑走天下,的确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束缚住他,但是他却是一位坚守初心的人。从开始做事到最后消失,都没忘记他出行时的目的—求仕。

当商人的父亲李客为了改变家族的地位,教李白作诗后便让他旅行、求仕。李白从四川到成都,再从成都到扬州,最后还游到了江南。途中他在拜访高官中遇到重重困难,无不是因为他的身份低贱。但他也交到了许多朋友,在扬州,由于家族出现变故,他的经费缺失使他差一点饿死在客店里。最后,杜少府帮她解了围。在这期间,他有了第一次婚姻,诗仙还会结婚?是的,他的运气还不错,娶了望族—许氏。尽管是入赘,但他却不在意,殊不知身为谪仙的他,从这开始就落入了凡尘的羁绊。一系列起起伏伏,打击了李白,却并没有让他绝望,反而更激励了他。在于晨勋和元丹丘的酒宴中吟出了《将进酒》,似乎揭示了他愈挫愈勇的心境。但当他意识到,那些高官只是因为他的才气邀请他,他悲痛欲绝,身为谪仙的他第一次流下了眼泪。紧接着又是妻子离去,他本来就不安宁的心,又被涂上了一层阴影。否极泰来,由于他的诗的名气旺,皇帝终于召他入京。

这就是仙呀!连天子都要尊重的仙呀!在李白与皇帝的相见中,皇帝亲自为李白倒茶,甚至高力士也要为李白脱靴。

可最终,因为李白在朝廷中说不上话,且遭到诸官员的排挤,玄宗最终不舍地将其赐金放还。无比失落的李白更加意识到了自己的失败,他的乐观在这时候竟荡然无存,这是他第二次流下眼泪。

最后,晚年的他遇到了安史之乱。一直将万千世界当作一幅画见的他,见识到了民不聊生的苍凉景象。由于他的政治眼光极差,投奔错了人,导致他锒铛入狱,他始终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爱国之心,却换来了这样的回报。这是他第三次流下了泪,出狱后不久,他就写下《临路歌》,消失了。

纵观李白一生,我们会感到非常奇怪——身为道教徒的李白为什么对求仕始终念念不忘?他的诗中没有对功名的苦苦追求,但他在生活中的确抱有功成身退的理想。这不仅仅是由于社会风气,更是因为他内心中一直隐藏着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可我们也不难发现,李白的确是一位侠客,广交好友却难以顾家。第二次婚姻中的宗氏想要留下他,劝说不成功后便与她的师傅李腾空一起炼丹去了。李白虽然遗憾,但心性却继续让他前行。他在离开四川后,似乎就再也没有家了。其实,换种角度来说,李白的家园实际上永远在途中,诗人生命本质就存在于无尽的漫游之中。仿佛李白在这个世界上,本身就注定只是一个过客。

但是人生不就是这样吗?人从出生起,就走在属于自己的归乡路上,只是这彼岸的家乡,竟是如此的遥远……李白的三次流泪,也就印证了人世中的三样痛苦:难以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自我价值难以发掘、自我价值有限。李白不是一个纯粹的道教徒,却能通过入教的挑战,我们更能挖掘出他的另一个隐藏性格特点—坚韧。在他的这条“通天大道”上,凭借着他一颗爱国之心和乐观向上的性格,炼就出了他的坚韧怜悯之心,后者更是突破了仙的范畴,甚至还能与圣肩并肩。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在前文叙述中避免“逝去”这个词,它的精神和才气永存,且由于尸体并未得到发掘,我们甚至可以浪漫点说,他已经真正升天,摘掉了自己内心中的明月。李白的例子也真正从某种意义上感化了我。让我决心也满怀一颗爱国坚韧之心,走自己的“通天之路”,寻找自己的价值……

最后我也希望大家能够读读这本《李白传》,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条路,在这广阔的大千世界中驰骋,相信大家也一定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