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谈中国文化之孝道作文800字

众所周知,中国是个人情社会,换言之是个十分注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这样的社会最大的优点是人们很看重人与人之间的“情分”,并享受由此带来的相互关爱与照顾。事实上,中国历史存在许多至真至美的人际关系,其中一些经典关系因此成为千古美谈,被世代传为佳话,比如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知音关系,李密对祖母至纯至真的情,归有光对三位已故亲人的深沉怀念……从这些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与人之间相互的理解、情感上的相依,而非“个人本位,自我中心”。

小谈中国文化之孝道作文800字

世间最温暖的关系应该是亲情、友情和爱情。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李密的《陈情表》展现出了人间至纯至真的孝情和忠情。李密幼年失怙,“生孩六月,慈父见背”,小小年纪失去父亲,身世孤苦可悲。“行年四岁,舅夺母志”,幼年的李密失去了父母双亲的抚爱,这是何等凄惨,饱尝了人世间的辛酸。祖母刘氏将他拉扯成人,茹苦含辛,不顾及自己年老体衰,试想一个年老多病的老人,要拉扯一个体弱多病的孩子是多么不容易。其中诸多不便、艰辛、苦楚

又有谁能体味?正因为如此,李密对祖母的感恩之情,化为切身行动,反哺之举自然表现出来,“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曰”,有了祖母的巨大付出,才使他成立、成才,这使作者发自内心地产生一种尽孝于祖母之心,在祖母床前尽孝,责无旁贷,义不容辞。李密作为一个封建官吏,所表现出的对祖母的孝敬之情,无疑是那个时代人们学习的榜样,也为后来的人们竖起一座高标。他对晋武帝的知遇厚恩,亦是“士当为知己者死”,直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若没有祖母刘氏,直言愿侍奉新朝新帝,但苦于刘氏无人照看,不能立即尽忠应召。耿耿忠心之语,确是发乎内心,是李密真情的流露。《陈情表》之所以能打动晋武帝,除却作者堪与日月同辉的孝心外,还有出自肺腑的一片忠语。将家庭那种彼此亲密的味道展现得淋漓尽致,对祖母的照顾、牵挂,对朝廷的忠诚,自然相反于所谓“个人本位,自我中心”。《陈情表》之所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也是因为其字里行间闪耀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最宝贵的美德之一—“孝”。

《项脊轩志》体现了归有光对母亲,祖母以及妻子的至爱亲情。母女之情——慈母叩扉而问,嘘寒问暖,仅一个场面,就把母亲疼爱儿女、儿女痛悼母亲的感情,写得深切感人。虽叙述的是母亲对姐姐的爱,但足以见母亲对儿子的爱。然而,人已逝,爱已空,归有光对母亲的思念便只能寄托在笔下。祖孙之情——祖母捧来象笏,垂问勉励。祖母对于归有光疼爱有加,常专门到轩中看望孙子,对闭门苦读的孙子更为怜惜,也充满希望与期待。年事已高的祖母,持来象笏,那虔诚的动作、期盼的眼神,一切尽在不言中。业已成人的归有光,却是“子欲养而亲不在”,“长号”中又包含着多少无奈与遗憾。夫妻之情——妻子手植枇杷,郎情妄意。十三年的时间,人事变迁,相濡以沫的妻子离世。人生三大不幸:幼年失怙、中年丧妻、老年丧子。仅而立之年的归有光,却承受了两大不幸,何其悲哉!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是归有光情感寄托和倾诉的唯一对象。结尾无一字言思念,而思念之情却表现得极为诚挚动人,睹物思人,怎不黯然消魂!《项脊轩志》通过追忆亲人,表达归有光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绰绵深情,即家庭间的亲密关系。

古往今来,那份古老而悠久的情,始终伴随着历史长河潺潺流淌。它互以对方为重,而非“个人本位,自我中心”。无言的大爱,其实与我们相伴一生一世,需从细微之处体味,体会亲情的细微深长。那永不褪色的亲情像一部动人的神话,将随着历史变迁一辈一辈的传承,不曾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