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的作文:南京渡江胜利60周年2000字

爱国的作文:南京渡江胜利60周年

爱国的作文:南京渡江胜利60周年2000字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1949年4月22日,当人民解放军的战旗胜利插到长江南岸之时,一个月前刚刚从中国革命历史上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西柏坡迁入北平的毛泽东,亲自为新华社撰写了这篇新闻史上的传世名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那种惊心动魄的场面,一辈子都忘不了。”渡江战役时的团长秦镜,如今已是满头华发。

4月24日,南京“总统府”的青天白日旗被解放军战士扯了下来。

毛泽东决心“将革命进行到底”

“战端未开,结局已定。”80岁的军事科学院百科研究部原副部长王辅一将军,当年是第三野战军政治部主任唐亮的秘书。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之后,国民党军队总兵力已经下降至204万人,作战部队仅为146万人。

“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已经由全面内战爆发时的120万人增加到358万人。”王辅一说,“在数量上,我军已由长期劣势转化为优势。”

但蒋介石不甘心就这么退出历史舞台。他最后的凭依就是长江。

83万曹操大军赤壁惨败,始有三国鼎立;南北朝对峙近百年,皆因长江阻隔……在熟知历史的蒋介石看来,再来一个南北分治,就靠长江了。

在宜昌至上海间1800余公里的长江沿线,蒋介石部署了115个师约70万人,其中京(南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部75个师约45万人,布防于江西湖口至上海间800余公里的地段上。国民党海军100多艘舰艇日夜沿江巡弋,空军4个大队随时待命。

蒋介石制定的京沪杭地区的作战方针是:以长江防线为外围,以沪杭三角地带为重点,以淞沪为核心,坚守淞沪,与台湾相呼应。

“与此同时,蒋介石还搞起了缓兵之计。”王辅一说。为获得喘息之机,以便将残余部队全部调到长江南岸,坚守长江天险,从而达到"划江而治"的目的,蒋介石再次玩起假和谈的伎俩。

毛泽东识破了蒋介石的如意算盘。

淮海战火未灭,毛泽东指示淮海战役总前委:“……最后地完成渡江的诸项准备工作,即举行渡江作战。”

1948年12月底,毛泽东专门抽出两天时间,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

“我们认真学习了这篇文章”时任23军69师205团团长的秦镜回忆,“我们认识到,只有打过长江去,才能缔造新中国。”

毛泽东进入北平之后处理的第一件事,就是同国民党政府的和平谈判。

周恩来曾对部分爱国民主人士回答道:“我们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今天胜利已定,用战斗方式可以解决是毫无问题了,只是时间早迟而已。我们现在要考虑的是如何用和平方式来达到胜利,以便使国家少受破坏,多保存一些人力物力,使将来的和平建设多一份物质力量。”

为加强渡江作战的统一领导,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五同志在淮海战役期间组成的总前委,在渡江作战中“照旧行使领导军事及作战的职权”。

在长江这样最宽处5000米、最窄处2000米的河面上进行大规模作战,在人民解放军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时任27军侦察营侦察排长的徐法全和大多数渡江指战员一样,都来自北方,不习水性,存在种种顾虑。

“长江边有这样一首童谣:‘长江长,长江宽,燕子也得飞三天;海无边,江无底,秤砣掉下不落底’”徐法全说。

渡江战役总前委决定,将已在安徽安庆至江苏张黄港地段沿江北岸展开的第二、第三野战军各部队,以夺取南京为中心,分别组成东、中、西3个突击集团。

东集团,以第三野战军第8兵团指挥第20、第26、第34、第35军,第10兵团指挥第23、第28、第29、第31军及苏北军区3个独立旅共35万人,由第三野战军代司令员粟裕、参谋长张震指挥,在南京浦口至南通的张黄港渡江。

中集团,以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指挥第21、第22、第24军,第9兵指挥第25、第27、第30、第33军共30万人,由第三野战军副政治委员谭震林指挥,在芜湖裕溪口至枞阳镇段渡江。

西集团,以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第10、第11、第12军,第4兵团第13、第14、第15军,第5兵团第16、第17、第18军及地方部队35万人,由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副政治委员张际春、参谋长李达指挥,在江西湖口至安徽枞阳镇段渡江。、

“三个突击集团采取宽正面、有重点的多突击的战法,首先歼灭沿江防御之敌,然后向南发展。”王辅一说。

百万雄师蓄势待发,毛泽东还在等待,等待蒋介石给中国人民最后一次和平的机会。

“为争取与国民党政府谈判达成有利于人民的协定,我军在完成渡江作战一切准备之后,还曾经几次推迟渡江时间。”王辅一说。

然而,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拒绝接受双方代表拟定的《国内和平协定》,历时20天的和谈至此破裂

渡江战役的大幕拉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