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的形式写一片书信给妈妈(通用10篇)作文

篇一:傅雷家书的形式写一片书信妈妈

傅雷家书的形式写一片书信给妈妈(通用10篇)作文

李庆茹

身处异国他乡的傅聪维系与家乡亲人关系的纽带便是那一封封家书信。

在书中傅老先生字里行间都流露一个严父对远在他乡的儿子的牵挂与关心。书信内容大到国家尊严,小到生活琐事。这一封封信中所包含的教育使得傅聪有了如今的成就,一颗爱国的心,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一个伟大的钢琴家。

傅雷及其儿子在我们看来是近乎完美的,是令人羡慕的。我们也要尽力的去做好自己人生中的每一件事,不负你我白活一遭,正如傅雷所讲“人活着要有意义”。

篇二:傅雷家书的形式写一片书信给妈妈

《傅雷家书》是傅雷先生及其夫人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家信集,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到1966年的186封家书,最长的一封信长达七千多字。

这是父亲写给儿子的家书,虽是写在纸上的家常,但这些话语却如山间潺潺的清泉,承载着一位父亲细腻、真挚的令人动容的感情。

诚如书中所写”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晨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字里行间之中显而易见傅雷先生的爱子情深。对于长大的孩子,希望他茁壮成长,有所作为,但又不忍孩子远离身边。对于孩子的每一件事都亲力亲为,怕别人做不好,但又怕孩子难以独立。似乎每位父母的心中所想与傅雷先生都是如出一辙的。

在父母的眼中我们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怕我们懵懂不知这世界的深浅,又希望我们永远纯真,没有烦恼缠身。世间每一对父母都是如此矛盾,在近与远中舍取徘徊,寻找一个合适的尺度,与我们相处。我们是风筝,父母希望我们只在他们目光所及之处飞翔,但又害怕那根紧握在他们手里的线会令我们厌烦,禁锢我们翱翔的高度。

傅雷先生是一个好父亲,他与孩子的相处把握好尺度,严师、慈父、益友,他在他的孩子的生活中扮演好每一个角色,且都做到了极致。但是我的父母也许不能做到像傅雷先生那样完美。他们不懂得如何正确地教导孩子,他们很少读书。但他们爱我,那些令我厌烦的管束唠叨都代表他们爱我。他们会在每一次斥责后落泪,在每一次愤怒后原谅,在每一次失望后包容。这是我的父母,天地间独一无二无可取代的父母,你的父母也是。如果你爱他们,请尽早向他们表达你的爱,不要羞怯,你们是生生相息的整体,你们是血浓于水的亲人。告诉他们你爱他们,别让他们等太久。

读懂父母的爱,是我们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步。

篇三:傅雷家书的形式写一片书信给妈妈

董慕瑶

在这短短的12年里,写了这么上百封书信,这几百封书信中,洋溢着父亲和母亲对儿子的关爱,寄托着浓浓的亲情。

傅雷虽管教严格,但可以看出其中的父子情,那充满了爸爸对孩子的爱。

和自己的孩子聊他的事业——音乐,和自己的孩子谈感情,他对孩子的爱与关心表现在这一个个文字上。他不会不支持孩子的事业,不管孩子选择什么,他都会尊重孩子的选择,鼓励孩子,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给孩子增加任何方面的压力,他尽量去融合孩子,听儿子的音乐,并找出一些问题,可以看出这些真的是无微不至的爱与关心。

他们反倒不像是父子,更像是朋友,这难道不是对爱的最佳解释吗?他们把父子之间的爱诠释的十分到位!

父子情,你在那头,我在这头,却依旧可以用信来表达爱,信就是打开亲情,友情的那把钥匙,更是一做爱的桥梁……

篇四:傅雷家书的形式写一片书信给妈妈

詹紫燕

《傅雷家书》是由傅雷及夫人,从1954年

到966年,写给傅聪和傅敏的家书改编成的,《傅雷家书》是充满父爱的教子篇。傅雷教子,兼有言传与身教。傅聪、傅敏兄弟在童年时是一对“小顽童”傅雷脾气暴躁,也曾因孩子调皮而动手。但在数年之后的家信中,他却向

傅聪流露出自己的心迹:“跟着你痛苦的童年一起过去的,是我不懂做爸爸的艺术的壮年。幸亏你得天独厚,任凭如何打击都摧毁不了你,因为咸少了我一部分罪过。可是结果是一回事,当年的事实又是一回事:尽管我埋葬了自己的过去,却始终埋葬不了自己的错误。孩子,孩子我要怎样拥抱你才能表示我的悔恨与热爱呢?”多么动人的内心剖白。傅雷虽然家教严格,但他的教育方式也在时间流逝中调整,父子关系愈发和谐,他们在对艺术的切磋中成了知心朋友!傅雷的兴奋溢于言表:“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了朋友,世界上

有什么事情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我从你相处的过程中学到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赤子之心”是《傅雷家书》贯穿的精神,同时也是傅雷做人的出发点与立足点,受到他产厉却不失仁慈的父爱正如傅雷先生所说:“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

莫过于欣赏艺术。”细细品读《傅雪家书》记将文学,艺术修养融入到生活当中去,会使我们受用一生。

篇五:傅雷家书的形式写一片书信给妈妈

张丽珠

爱,如春日里明媚的阳光;爱,如心灵上涓涓的细流;爱,如后那一抹亮丽的彩虹。傅雷夫妇对他们孩子的爱,造就了孩子们伟大的一生……

在饱含深情的爱的甘露的浇灌下,傅聪兄弟在强手如林的国外出类拔萃,脱颖而出。一封封家书,寄托的不仅仅是一声问候,一句祝福,还饱含了父母在背后那份望子成龙的期待。一句句教导,无不蕴含着源发于内心深处的亲情。

在书中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看出傅雷夫妇对孩子的良苦用心和谆谆教导。他们严格的家教成就了孩子。父母对于音乐的了解也许寥寥无几,但是为了最最亲爱的孩子,他们愿意从零开始,了解肖邦、贝多芬、莫扎特……阅历此书,你会发现每一句话都包含着一种别样的深情……

书信,寄托着千万句关怀,千万条思念。在这一百多封家书中,我们所领略的不仅是文化的经典,更是那句“谆谆人世语,悠悠父子情”的情意。

篇六:傅雷家书的形式写一片书信给妈妈

蔡铭月

丰满的人物形象

《傅雷家书》是翻译家傅雷与其家人的书信集,主要是傅雷写给儿子傅聪的书信。这本书不仅承载着一位父亲对孩子的深切情感,还具有深刻的思想教育意义。它是傅雷用信纸折成的小纸船,载着一支蜡烛驶向黑暗中的激流,用那点点光明为傅聪照亮了前进的路,也成了后世人们心中的一盏明灯。

在这本书中,傅雷的形象很能引发读者的思考。他有时亲切温柔,有时又严肃高傲,两者融为一体,看似矛盾而又浑然天成,是一个具有多面性的形象。

首先,他对孩子生活上的关心是温柔而亲切的。他常嘱咐孩子,“该好好休息几天了”“你那里气候如何”,担忧孩子的健康。不仅如此,他还关心孩子思想上的问题,即使寄送书信远渡重洋十分困难,他也从未停止在信中指引、关怀孩子。当傅聪被代理人剥削演出所得时,他温柔地安慰并鼓励孩子,让孩子吸取经验,表示父母永远都会帮助孩子。他用文字跨越物理距离,做孩子心灵的引路人。从他笔下每一句寄语中,我都能感受到这位父亲对孩子最厚重的爱意与绵长的牵挂。这是他独有的温柔。

其次,傅雷既有亲切的一面,又有严肃的一面。每当谈到人生、学术等重要问题时,他都会变得认真,语气不容置疑。有一次,他寄给傅聪的日程表迟迟没有得到回复,于是他很严肃地说:“只要你花半小时校对修正,封在信内寄出,还不够简单吗?”对于这样能培养孩子能力的事情,他是坚决要做的。傅雷对孩子的思想和学习也一丝不苟。在与傅聪探讨文艺理论时,他引经据典,充满自信,表现出高傲的人格魅力。但他也会给孩子空间。如交流艺术,“但我还是捉摸不到真正维也纳派的所谓宁静,不知你的体会是怎么回事?”又如谈矛盾,“原则和具体的矛盾,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如何统一起来呢?”他的高傲与严肃中不乏民主和开明,这是他严肃的一面中最为非凡之处。

同样是音乐家的父亲,莫扎特的父亲却大不相同。他在信中常常训斥莫扎特,措辞严厉,禁止孩子做自己梦想的事情,并且逼迫他给大主教演奏。尽管他是为莫扎特的未来着想,但这种不恰当的方式还是使莫扎特愈发叛逆,甚至背着他在外结婚,不愿听从他的建议。虽然莫扎特的音乐成就很高,但是莫扎特和父亲都不幸福。而傅聪和父亲之间有着亲密的知音情结,他有受到家人祝福的婚姻和被父母支持的前程。傅雷对孩子的爱,帮助孩子成就了事业,奠定了幸福人生的基础。

通观全书,傅雷不仅是一个书中的形象,更是一位真实的父亲。他的亲切温柔与严肃高傲互相融合,又分别在合适的时候体现出来。这种多面的性格成就了软硬兼施的教育方法,是他教育成功的一大因素。

篇七:傅雷家书的形式写一片书信给妈妈

张智贤

傅雷夫妇和傅聪之间可谓无所不谈。谈学习,谈生活,谈工作,细致入微、全面周到,几乎每一封信都有上千字。

学习方面,他们深度谈论过练琴的技巧、心境。技巧上达到了,还要用心灵去感受,去理解这首曲子,去理解这位作者,让音乐从心底流出。傅雷还建议傅聪要去博物馆、文化遗址去看看,多接近大自然,放松心情,陶冶情操,提升心境。他们还谈过东、西方人精神上的不同,从而解释了傅聪和哪几位音乐家精神上相接近。傅雷还教过傅聪如何规划时间、学习计划、权衡利弊。他们有时还谈中国古代的诗人和诗。傅雷有提醒过傅聪评论家的话不必都听,但有些不能忽视,要明辨是非。

生活上,傅雷告诉傅聪一些西方的礼仪,围巾和大衣要一起脱,手不要插口袋里,还提醒他与人说话要态度和蔼,不要让人误会。该给老师、亲朋好友回信问候。教他如何处理经济,更好的规划物质。傅聪和弥拉结婚后,傅雷夫妇便告诉他如何保持家庭和睦,如何引导弥拉。等等

他们身处异国,用信来了解彼此,他们敞开心扉,热情交流。

篇八:傅雷家书的形式写一片书信给妈妈

梁伟成

有个父母都无比牵挂自己的孩子,无论孩子身处何方,他们身上都会牵系着父母的心,傅雷一封封家书把自己的“心”写在纸上,把自己的爱,一封封寄向远方的儿子傅聪,两人虽然相隔甚远,但是丝毫不影响他们之间的感情。

傅聪去波兰留学后,父亲傅雷就一直源源不断地写信给傅聪,写信时那种离别、不舍的情感,勾起了儿子童年时的回忆,想起了以前对儿子过于严厉,无不体现出来父亲深深的懊悔,即使是爱的深沉,但总会有一天这份深沉的感情也会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严厉的父亲或许是为了自己的面子,总是装出一副严厉的样子。可是,当儿子要走时,他再也装不出那副严厉的模样,悔恨和伤感的泪水交融在了一起。

信中讲了许多事,有琐碎的,有重大的,从这儿就能体现出父亲无微不至的爱,在一些学术上遇到的问题,傅聪也会及时向父亲请教,父亲也在信中仔仔细细一一讲解,父亲在信中也会谈几句琐碎的家常,让儿子紧张之余能得到一丝放松,可以看出父亲正在努力和儿子做朋友,在傅雷的信中还可以发觉,儿子非常信任父亲,在波兰的生活或多或少有些不适,身边的人和事都不一样,父亲的家书可能就成了他唯一的精神寄托,来来往往的家书,成了世界上最诚挚的感情。

篇九:傅雷家书的形式写一片书信给妈妈

大家对傅雷这个名字应该并不陌生,通过这个大翻译家的《约翰·克里斯朵夫》《高老头》等作品,我们初次认识了这位才华横溢的人。然而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他的,是那本影响了无数青年人的《傅雷家书》。

这本书让我看到一个父亲对祖国、对儿子的爱,不同于母爱的细腻温柔,父爱更像那深远的高山,雄伟而又宽广,他也让我明白了父亲对我严格要求的良苦用心。

“人格教育”贯穿了整本书的始末,傅雷反复强调如何做一个“人”,告诫儿子为人处世要谦逊有礼,戒骄戒躁,时刻心怀祖国人民。在傅雷看来,“做人第一,其次才是做艺术家,在其次才是做音乐家,最后才是做钢琴家。”面对儿子生活的各个方面,傅雷他不厌其烦地给予指导。告诉儿子如何为人处世、理财,如何正确处理婚姻问题。那一句句叮咛,一声声嘱咐,都是一个父亲对孩子深深的爱凝结而成的。

对于儿子傅聪的教育,傅雷可谓是倾尽心血。在与儿子的通信中就可看出,每次的信件少则几百字,多则上千字。傅雷将满腔热忱流转于笔尖,用一个个爱的音符,将父爱深情寄语于一篇篇信笺之间。傅雷用了一种极危险的方法去培养傅聪,古今中外几乎没有人成功,然而傅雷成功了,并且十分成功,他为中国培养了一位世界级的钢琴家。

对于许多读过这本书的人来说,傅雷就像是活在书中的一位父亲,他教会我们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学习……他使我们受益匪浅。

流泻于笔尖,跳跃在纸张上的爱的音符甚至比金子还重要,它是无价的。

篇十:傅雷家书的形式写一片书信给妈妈

金姿彤

家书?我在想,家书也可以整理成册,那必定是十分有意义的了。

最开始是作者写的一些文字,记录了一些关于傅雷育子的事情。傅雷对孩子要求真的很严格。或许过于严格,也会让孩子有压力,但不得不承认,这样的教育方法不是没有益处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一定会有许多人不具备的自律与一些好习惯。儿时或许会觉得压抑与拘束,但长大后还会是要感谢的。

接着是傅聪的信。傅聪先生身在国外,内心深爱着国家,但也认为那时候的国家需要改变。出来见过世面就知道外面有多少是值得学习借鉴的,不管是国家还是个人,想发展想进步必须走出、引进、交流、合作。傅聪先生也提到了,拥有华夏的魂,连带着对东方文化也有了亲近感。确实如此,外国的文化有时并不能引起我们的灵魂产生共鸣。当然,艺术无国界,只是终归不如本土文化更能打动我们的心。最简单的例子莫过于语言,不同的词语在不同的语言中,不同的人听,会有不同的感受。就如同外国人无法懂得中国人的有些玩笑,中国人也无法理解外国人的一些幽默点。无论国外多么发达抑或是美好,内心总是向往着自己的国家的。这是大概就是人落叶归根的情结吧。

接下来开始本书的正文了,是傅雷先生的家书。傅雷对孩子的教育非常严格,以至于让孩子和母亲都颇受折磨。但是尽管如此,傅雷并不是不爱孩子,反而从心中便可以看出他的深情与对孩子深似海的爱。这份爱十分普通,是天底下的父母共同拥有的。信中有许多琐琐碎碎的叮嘱,也有不少替孩子排解忧愁、解开心结的话语,对孩子的教诲与关心很日常化的。大到人生与艺术,小到衣食住行,并不多么特殊。天底下的父母孩子不都是这样么?千千万万父母的都是这样的。或许有不善言辞却行动上不“薄情”的,也有言语上行动上都十分“不薄情”的,或许不如傅雷夫妇有如此高的文化,寄予给孩子们的希望与爱是相似的,希望孩子成功,望子成龙,却又担心关怀着孩子。

傅雷夫妇严格归严格,却是真的对孩子有益。我个人还是偏向这样的教育方式的,而非过于“散养”。后者教育方式下长大的孩子,或许童年时确实开开心心的,烦恼压力都相对更少,但是未来可供选择的道路,也就是“自由”,必定不如前者的。这个自由不是随心随性,而是建立在拥有了独立的能力的基础上,经济独立,人格独立,可以去选择未来更多样化、自由、不狭隘的路,做想做的事情。我的家庭并不是很严厉,所以我还是希望父母对我的管教能严厉些。

在成长中,孩子与父母之间免不了矛盾。但感情总归是不会变的,双方终会明白对方的心思与苦衷。作为孩子,更是要体谅父母,知道父母没有对我们没有益处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