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调元作文

【李调元简介】

李调元

李调元 李调元(1734年12月29日——1803年1月14日),中国清代戏曲理论家,诗人。字美堂,号村,别署童山蠢翁。1734年,李调元生于四川罗江(今属德阳)。父亲李化楠是乾隆年间进士,官至保安同知(官名),其诗作《万善堂诗》清婉雍容,名震一时。 中文名: 李调元 别名: 字美堂,号雨村,别署童山蠢翁 国籍: 中国 出生日期: 1734年12月29日 逝世日期: 1803年1月14日 职业: 中国清代戏曲理论家,诗人 代表作品: 诗作《万善堂诗》,《童山全集》,《童山诗集》40卷

【人物生平】

生在书香世家,李调元自幼便在父亲的严格指导下攻读经文,5岁即读《四书》、《尔雅》等经文、史书,他记忆力过人,凡经眼经书大多过目不忘。李调元7岁即能属对吟诗。所作《疏雨滴梧桐》云:“浮云来万里,窗外雨霖霖。滴在梧桐上,高低各自吟。”一时传抄乡里,被誉为“神童”。李父曾指着屋檐上织网的蜘蛛出对:“蜘蛛有网难罗雀”,李调元便信口对道:“蚯蚓无鳞欲变龙”。对仗工整,足见其才思之敏捷。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由吏部文选司主事迁考功司员外郎,办事刚正,人称“铁员外”。历任翰林编修、广东学政。乾隆46年(公元1781)年)正月,擢授通水兵备道等职因弹劾永平知府,得罪权相和珅,遭诬陷,遣戍伊犁,至1785年方得以母老赎归,居家著述终老。蜀中著述之富,费密之后无与匹敌。诗作天才横溢,多反映民间疾苦,著有《童山全集》撰辑诗话、词话、曲话、剧话、赋话著作达五十余种。编辑刊印《函海》共三十集。全卷共一百五十种书。 著有《童山诗集》40卷,戏曲理论著作《曲话》、《剧话》等。《曲话》和《剧话》多摘引前人的戏曲评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李调元主张宗法元人朴素自然的风格,反对曲词宾白的骈丽堆砌的时尚,间有对剧作本事的考证,为戏曲史研究提供了资料。难能可贵的是他记载了当时勃兴的吹腔、秦腔、二黄腔、女儿腔的流布情况,对弋阳腔、高腔的发展脉络,进行了细致的探索,为后世戏曲史特别是剧种声腔史的研究提供了方便。藏书籍达10多万卷。凡经史百家,稗官野史无所不览。

【人物轶事】

【不对之对】

据说。李调元小时候被父亲出的上联“曹子建七步成诗”难住了,便说:“李调元一时无对。”意思是自己对不出。不料,父亲大喜,这不正是挺好的下联吗?

【刻碑意对】

蜀中才子李调元,乾隆年间中进士后任广东学政。上任不多久,当地的文人墨客邀他郊游。看见一崖上刻有“半边上”三个字,崖下路旁立一石碑,碑上刻一行字,曰:半边山,半段路,半溪流水半溪涸。

同行者解释说,这是宋朝苏东坡学士、黄山谷和佛印三人同游此地时,佛印为苏东坡出了上联,苏东坡对不上,只好请黄山谷将此上联刻碑于此,以示自仰,兼求下联。李调元笑着说:“这下联,苏学士早已对好。”众人惶惑不解。他接着说:“其实,苏学士请黄山谷写字刻碑与此,正是为了联对,这叫意对。”接着书出了下联: 一块碑,一行字,一句成联一句虚。

众人听后,觉得无可非议,连声赞叹。

【巧对回文联】

有一天,李调元来到川东的一座山上,庙中长老素闻李调元之名,赶紧亲自前来接待。长老和尚也很好客,领着李调元山前山后、庙里庙外,看了一个尽情尽兴。并把他请入方丈室中,办了一席很丰盛的素宴款待他。席上,李调元见长老和尚几次欲言又止,料定他还有事相求,就主动问他。长老和尚这才说出原委。

原来,这座寺庙中有幅画,是这位长老的师傅画的,画的是三两枝出水的荷。当时正逢江南大才子唐伯虎游玩到此,老和尚就请他在画上题字留墨,唐伯虎也毫不推辞,悬腕展臂,龙飞凤舞写下几个大字:“画上荷花和尚画”

当时的长老和尚刚要提问,唐伯虎就说:“我走之后,若有人能对出此对的下联,此人必是当今奇才!”说完甩笔而去。可多少年过去了,一直找不到有人能对得出下联来。

李调元听长老和尚怎么一说,兴趣陡增,马上要长老和尚把画给他看,果然画妙字绝,地道的唐伯虎真迹。他望着这个对子一寻思,才发现其中的妙处。原来,这句七字对,无论正念反读音都一样,难怪唐伯虎要出此大言。 李调元对画沉思片刻,微微一笑,向长老和尚说:“大和尚,请借墨砚一用!”长老和尚将大号提笔一支捧到李调元面前说:“请大人锦上添花!”只见李调元提笔在手,略一沉思,便紧靠唐伯虎对联之旁,写下一联:“书临汉帖翰林书。”

从此,这幅画就作为这座寺庙的镇寺之宝,挂在这个方丈室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