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读后感1000字(精选5篇)作文

篇一:儒林外史读后感1000字

儒林外史读后感1000字(精选5篇)作文

苏晨宁

吴敬梓以笔为剑,以辛辣的语句,割开了光鲜的外衣,揭露清代腐朽的科举制度背后的黑暗,一副清代官员文人追名逐利的社会真实写照,随着他的笔锋,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

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于纸上,最让我们印象深刻的就是“疯子范进”。穷困潦倒的范进一朝中举,本是让人开心的事,谁知范进竟然疯了,向来对他非打即骂的胡屠夫一改态度,毕恭毕敬,更是供奉范进为天上的文曲星,可见市侩之徒见风使舵的小人之心,也可见社会对官员极度崇尚的不良风气。与之相似的还有老童生周进、忠实的八股迷马静、贪官污吏汤奉。

会有人为这一类人辩解,把所有的错误归根于社会的黑暗,然而在这样扭曲的环境下,依然有人坚持自我,洁身自好,王冕便是这样的人物。他出身贫寒,七岁失去父亲,与大多数文人一样,也希望能够通过读书来改变人生。他将东家给的点心钱留着买书,自学绘画,卖画贴补家用,孝顺母亲。但与其他文人不同的,他性格孤傲,蔑视权贵,朝廷征聘他做官,他便逃去会稽山隐居。

“儒林”的本意为儒家学者之群,精通文学,才华横溢的学士们的圈子。然而在吴敬梓的笔下“儒林”成了功名利禄的追求者,官僚主义的崇尚者的集合。他们在资本的欲望下丑态百出,寒窗苦读只为做官显贵,社会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样思想的毒害下,精神道德败坏,文化教育腐朽糜烂。这样的社会,谈何进步?谈何发展?有的只是一群以才子自称,迂腐而愚昧的上位者卖弄着他们不值一提的四书五经八股,把百姓推到水深火热之中,自己则于奢靡享乐间迎来朝代的灭亡。

虽说小说写于八股取士科举时期,但对于如今的我们来说依然有着警示作用。书本给我们提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读书为了什么?”在当今社会下,大多数家长认为只有都市才会有美好的前程,体面的工作,富裕的生活,确实也是人们学习的主要目的。同时,也有人坚信“读书无用论”,便是认为学习这些知识在生活中没有用处,对于未来没有帮助,而消极地对待读书。我认为两种观点都是不可取的,我们没个人都需要通过学习来充实生命,体现价值。而读书绝对不仅仅只是为了自己的生活更美好,如王冕,勤奋读书,最后却放弃朝廷征用隐居,他反对八股反对科举,追求真正的学问,而像他这样的人,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又何尝不多呢。

在建党一百年的今天,我们可以回顾一下中国优秀的革命先辈们。我国的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学成后放弃了国外优渥的待遇回国做出贡献,让中国在军事上也能抬起头;优秀的领袖周恩来,有着极高的知识水平,却甘于居于简陋的房屋中,苦苦探寻着中国共产党的出路,中华民族的出路;伟大的主席毛泽东,自学军事政治在无数的战役和险阻中扭转局势,一步步带领中国共产党走向强大。他们并不是一帆风顺走来的,他们淋过,所以愿意为我们后辈撑开一把伞,我们正是活在他们的伞下,才得以不被枪林弹雨击伤。中国的腾飞,离不开优秀的中华儿女。我们弯腰,只为了努力向上攀爬;我们低头,只为了从书本中汲取力量;我们咬牙,为的是在世界的赛道上奋起冲刺追逐;我们回首,为的是感恩先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要问现在的我,读书是为了什么,我便有了答案“吾辈必当勤勉,持书仗剑耀中华”,耀中华。

篇二:儒林外史读后感1000字

王梓淇

读罢《儒林外史》,却是一知半解,不足以看透作者之思,只随文章喜、怒、哀、乐一番。此书因“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堪称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

儒林世界说大不大,不过是士人文人之间的分分合合;说小却又不小,就像是一个大戏台,百余名有名有姓的人物相继出现,每一个人物都有血有肉,真是好不热闹!台下的我们静静地看着他们或喜或悲,或哀或叹。这出戏看似滑稽可笑,唱的尽是士人们附庸风雅、酸腐庸俗的生活,可是细看之下,你能从他们那咿咿呀呀的唱段里窥见那个封建时代的陈腐堕落,那些市井百姓的悲哀无奈,甚至能够窥见你自己。

在《儒林外史》的众多人物中,严贡生是作者着重刻画的一个反面典型人物,严贡生的“六亲不认”更是被作者刻画得淋漓尽致。在故事中,严贡生的弟弟严监生病死,临死前也不见严贡生来询问、关心,直到严监生死后过了三四日,才见“严大老官”从省里科举回来,说明了当时的封建科举麻痹人心,在文人眼里远远比亲情更为重要。在接下来的内容中,严贡生的虚伪和贪财又进一步得到了揭露:严贡生回到家并没有立即去拜见死者,而是悠闲地坐着,直到打开严监生的遗物,看见“簇新的两套缎子衣服,齐臻臻的二百两银子”,立刻满心欢喜,即刻换了孝巾,系了一条白布在腰间,“在柩前叫了声‘老二’,干号了几声,下了两拜。”通过严贡生这个人物,可以进一步认识当时封建科举制度下的一些文人在政治、思想、文化各个方面中丑陋和可笑的形象。

现如今众多的“拜金族”都以“金钱至上”为原则,用物质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有的明星也是为了提高知名度,恶意炒作,在社会上造成不良风气。这些人,他们在物质上得到了满足,可精神世界却如此迂腐,这些令人嘲讽的行为不应该杜绝吗?

我们作为看戏的人,是不是也该看看我们这个庸俗的世界,看看蝼蚁一般的自己了?也许看到的不仅是绝望了,可能是一种温暖,是一种终于发现了自己的平庸的温暖。

篇三:儒林外史读后感1000字

蒋庆一

这学期,我读了很多书,其中只有《儒林外史》让我记忆犹新,书中的人物让我念念不忘,书中的道理让我受益匪浅。

我对书中的两个人物印象颇为深刻,其中之一是出生贫寒的王冕。他是一个聪明好学、孝顺懂事的人。他小小年纪就能体谅家庭的难处,一边靠给人放牛维持生计,一边勤学苦读、自学画荷,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画技精湛的人。难得可贵的是当朝廷邀他出来做官时,他辞不就职,最后隐居在会稽山中过着安贫乐道的生活。在我看来,"嵚崎磊落"是对王冕品质最好的注解。王冕母亲终前的一席话让我记忆犹新:”做官怕不是荣宗耀祖的事,我看见这些做官的都不得有甚好收场。况且你的性情高傲,倘若弄出祸来,反为不美。“王冕最终能成为一个潇洒磊落的人,和他母亲的教育不无关系。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人物是匡超人,他有着和王冕相似的经历。他家境困窘,靠外出给人解字为生,后来遇到恩人马二先生,在他的资助下,回家一边做小生意一边刻苦读书,最让人称道的是匡超人对父母的孝顺,她每日不辞辛苦的照顾卧病在床的父亲,发生火灾时首先想到父母的安危,他的孝心让我感动不已。但是这种感动并没有维持很久,是因为接下来匡超人的转变让我感到心寒。赏识他的李知县出事后,匡超人为免遭牵连前往杭州避难,他在这里结识了一些装腔作势的假名士和无恶不作的潘三爷,学会了待人考试,包揽讼词,并为了官运亨通而抛弃结发妻子。最让人所不齿的是,对曾经有恩于他的马二先生和潘三爷,他以诽谤贬低作为回报。匡超人的父亲临终前也曾用“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德行是要紧的"来劝勉他,但他违背了父亲的遗训,变成了趋炎附势的小人。

将王冕和匡超人做对比,可以看出他们曾有相似的经历,但最终却变成截然不同的两类人,这是出于什么原因呢,我想这是源于他们对待功名富贵的不同态度。王冕不慕荣利,坚守本心,保持人格的独立和心灵的自由;匡超人贪图功名,为名利所累,被八股科举制度毒害了心灵。

读完儒林外史我认识到了人生的路上固然有形形色色的诱惑,无法正确看待他们则会误入歧途。但只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洁身自好,就能成为像王冕一样嵚崎磊落的人。这便是《儒林外史》给我的最大收获。

篇四:儒林外史读后感1000字

章文琪

于笔者而言,书中范进中举,马二先生逛西湖等故事在读之前就早有耳闻。第一遍粗读下来,更加无法不注意到它字里行间喷涌出的对所谓文人志士的讥讽。笔者相信大部分读者也有一样的阅读体验。所以在此,笔者并不想花太多的笔墨描写范进、周进、严贡生、严监生等让无数读者印象深刻的人物,而希望着眼于那些“众人”“旁边的人”这等小市民,从“大多数”中去窥见那个世界。

第一回中王冕的母亲对他说:“人都在我耳根前说你学问有了,该劝你出去作官。”之所以读书是为了作官,在他们的观念里这显然是一个极为合理的因果关系。相信之后情节里范进不知道苏东坡,马二先生不认识李清照的荒唐局面也让不少读者会心一笑。同时这群“人”更是自私的——邀请更多的人加入这名利场上的闹剧。人越多分摊在自己头上的怨气和不公就越少,人越多这场戏剧的情节发展就变得合理化了,人越多每个人都心知肚明的黑暗就转为畸形的光明。但这样真的能得到良心的宽恕吗?恐怕也只是掩耳盗铃的利己主义罢了。

不仅如此,第二回中夏总甲一面洋洋洒洒地倒苦水(实则是在炫耀自己的交际圈),一面希望荀老爷今年新年能出点力,“众人不敢违拗。”这让笔者联想到了“沉默的螺旋”理论——人在表达时若一方不赞同,就会保持沉默。一方沉默,一方增势,来来回回,便使一方愈发强大,一方愈发沉默得螺旋发展。而这里他们就沉默了。每个人的心里应该都纠结过、权衡过吧,不过应该也只有一刹那。把离经叛道的想法咽到肚子里换取保身,快要成为一种人类的本能了。

这与第六回中严贡生借云片糕一幌骗船钱“众人”的反应是相似的。全船的人都知道那只不过是云片糕,但“众人一齐逼着掌舵的磕了几个头。”如此可见,“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又是环境所迫又是自愿,这种矛盾的情况交错、盘旋、挤压在一起,拧成一枝粗壮的藤曼,勒住每个人的咽喉。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些“众人”显然研究透了人情世故那一套大学问,这可能是他们唯一出类拔萃的地方了。

但可悲的在于这些“沉默的大多数”不仅仅会心甘情愿地欺骗自己的真心。第三回中周进科举中了,“汶上县的人,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相与的也来认相与。”且在第四十四回中写道:“假使有人说县官或者敬那个人的品行,或者说那人是个名士,要来相与他,这一县人嘴都笑歪了。”笔者认为以上这些与“你若盛开,蝴蝶自来”的含义又是不一样的。这句话中被吸引的目的更多是想广识良人,借对方的光环让自己成长;而书中这“汶上县的人”和“这一县的人”究竟是抱着这种纯洁的目的,还是自己本身止步于平庸,想在有权有势的人身上蹭来一些底气就不言自明了。这样恶俗的土壤如何能滋养出一个有侠义精神和理想主义的堂吉诃德呢?

索尔仁尼琴有过一段类似绕口令的话:“我们知道他们在说谎,他们也知道他们在说谎,他们知道我们知道他们在说谎,我们也知道他们知道我们知道他们在说谎,但是他们依然在说谎。”在这场情节只有欺骗的游戏中,角色却丰富多样:诱导旁人加入的人,附和的人,仗势欺人的人,敢怒不敢言的人,连怒都不敢的人……但唯独没有一个堂吉诃德。现在的社会环境也是如此:我们渴慕月亮,但仍不希望自己和自己的后代成为下一个堂吉诃德,成为旁人口中可笑的代号,所以每每都被脚下的六便士绊倒。

当然吴敬梓应该也不曾耳闻过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不了解毛姆的思特里克兰德,更不知道何为骑士精神,他只是以笔代刀挑破了那层肮脏的帘幕。但是人类的精神总会有相通的地方。在这样一副市井细民、假士腐儒的长卷里,幽然处我们也看到了从不吝于伸出援手的杜少卿、坚决反抗婚姻骗局的沈琼枝身上闪烁出的微光。笔者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堂吉诃德只会缺席,但永远不会绝迹。

篇五:儒林外史读后感1000字

杨怡博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乾隆十四年。《儒林外史》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这本书我非常的喜欢。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辛辣的笔触对社会现状和儒士命运进行批判揭露的讽刺小说。小说形象地刻画了在科举制度下,知识阶层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腐朽糜烂的现状。

其中,人物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周进。

周进是《儒林外史》的重要人物,周进生活穷困潦倒,不得不忍受着士林人物的羞辱和市井小民的轻蔑。但始终坚信科举是自己唯一的救命稻草。

唐知县处理完回民的案子,有俩人来告严贡生,一个告严贡生抢夺别人的猪,一个是严贡生强要别人的利钱,知县下令拿人。严贡生畏罪而逃。他哥哥严监生替他料理官司,自己出钱赔偿的赔偿,打点的打点。后来,严监生的妻子王氏重病,妾巧语被扶为正房。在举行婚庆的当天,王氏病亡。后来,严监生也病故。文章体现出了严贡生的霸道、赵氏的心计和严监生的吝啬。

《儒林外史》告诉我们,用明晰的眼光和准确的判断力,认识社会、认识事物,准确表现和揭露社会,了解社会和事物的本质,掌握社会和事物发展的规律,分清是非,引人爱俗、乐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