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地狱,一念之间1500字作文

自但丁以来,这一直是一个悬而未解的难题。没有人能明明白白地回答,人性究竟是什么样子,人究竟是什么样子。或许,只有从人类所缔造的一个个时代中才能略微窥见其中的答案。

天堂地狱,一念之间1500字

那一瞬间,我被震撼了。多么妙到巅峰的概括!这是狄更斯的时代,这也是《双城记》的时代,这同样也是我们的时代——这是每一个时代。在时代与时代之间,这些特质显露无疑——无常而反复。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双城记》里描绘的风暴前夕——法国大革命来临之际。在这个时代舞台上,各色人物粉墨登场,如走马灯一般在我的眼前闪过。我看见了心地善良的露西小姐,愿意对每一个人付出她的真心;我看见了玩世不恭的卡顿,浑浑噩噩一生却在深爱的露西小姐遭遇不幸时,甘愿付出生命;我也看见了嚣张跋扈的的贵族阶级侯爵兄弟,穷奢极欲,视穷人的性命如草芥,肆意欺压平民,妄想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我还看见了那些时代里的芸芸众生,他们饥饿,连一桶洒在街上的酒都争着舔得干干净净;他们绝望,孩子命丧于富人的车马之下也只能向上天喊冤;他们无人在意,死了,就如同千千万万个一样死去的穷人一样,埋在一堆稻草里,再也找不到踪迹。

相较两人,结局相同,转变过程却恰巧相反。一个感受到了爱,一个心中只有恨;一个被人牢牢地记在了心底,一个却只招人唾骂;一个走向光明,一个在黑暗中沉沦。同是人性一种,孰优孰略,一看便知。狄更斯在《双城记》里写到,“爱,永远比恨更有力量”,确是如此。

高二:杭源

什么是人性?

翻开《双城记》的那一刻,一行文字映入我的眼帘——不,确切地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在一刹那涌入我的脑海,我仿佛听见一个低沉的声音在我的耳边喃喃:“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代,这是愚蠢的年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我们的眼前无所不有,我们的眼前一无所有,我们奔向天堂,我们直入地狱——简单地说,这个时代多像眼下啊!”

我不知道为什么人与人之间会如此的不同,为什么那些封建统治者似乎毫无怜悯之心,为什么那些善良之人又能做到舍身的无私地步。难道他们不都是人吗?难道他们身上的人性是不一样的吗?我想,或许,这些人与人之间的不同,甚至于一个人性格里的对立,恰恰就是人性。有善,有恶;有光明,有黑暗;既矛盾,又同一。而人性之于人的体现,就取决于其心灵的选择。卡顿在书中刚出场的时候,整个人非常地阴暗、沉郁,像个自暴自弃的趋炎附势之人,被称为“狮子身边的豺”,甚至他自己也这样认为。但有一个人——卡顿深爱着的露西小姐从未看轻过他。露西虽没有接受卡顿的爱意,但一直支持着卡顿,鼓励着卡顿。于是,在露西的丈夫将要走上断头台之前,卡顿为了露西的幸福,代替自己的情敌慨然赴死。这是他一生中最伟大最光辉的时刻,“这是我做的最好、最好的事”,他如是说。于是,那一刻,一个平凡潦倒的卡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灵魂升华了的大写的人——于是,我们看到了他人性的光辉。反观另一个主要人物——德法奇夫人。她本是一个温柔而善解人意的女子,却因十八年前埋下的仇恨,变得冷酷,毫无怜悯之心,发誓要杀光仇人那一个家族之人。残酷的报复心理让她的人性转向极端的方向,最终死在了复仇之路上。

或许,至此,我们可以稍稍体会一下文首的那个问题了。人性,不是这个,也不是那个,它不像是一件具体的东西,更像是一种选择。回到《双城记》的第一句话中——我们奔向天堂,我们直入地狱。天堂地狱,一念之间——而我,选择爱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