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寻味作文(推荐9篇)

篇一:家乡寻味作文

家乡寻味作文(推荐9篇)

家乡的馄饨

张力诚

我的家乡—安庆,是个美丽而富饶的地方。那里有各种各样的风味小吃,而我最喜欢的是馄饨。也许你会觉得,馄饨都是一样,有什么特别?如果你这样想,那就错了。我们家乡的馄饨可是远近驰名,色、香、味俱全。

我们家乡的馄饨,它的皮比纸还薄,比玻璃还要透明,在皮上简直可以透出馅儿来。在一张皮里包上干贝、瘦肉、虾仁、葱花,一看,晶莹透亮的皮里呈现出“朵朵鲜花,”小巧玲珑,煞是好看。还没尝上一口,这外形就已经令人馋诞欲滴了。这馄饨不仅外形美,味道更美。一碗馄饨在你面前一掠过,一阵香气扑鼻而来,深深地吸一口气,就能让人情不自禁地说:“真香啊!”舀起一个馄饨,就能使人不由自主地把它放进嘴里,嚼着嚼着,一股美味直入肺腑。再舀起馄饨汤,汤面漂浮着绿油油的葱花,黄色的榨菜,还有红彤彤的虾米,组成了一幅美景图,喝到嘴里,鲜美的汁水流入喉咙,让人感到神清气爽。

当你来到我的家乡时,走在街上,看看一家家馄饨店,哪家不是人来人往?有的人一边吃一边赞不绝口,有的人甚至狼吞虎咽起来,还有的人不小心把馄饨汤溅到了自己的身上。一些人吃饱了还不满足,还要打包:有的买回去孝敬老人,有的买回去给孩子吃,还有的特地从外地跑来买给朋友吃。

啊,我爱家乡的馄饨!家乡的馄饨不仅外形美观,而且味道鲜美,年轻人爱吃,小孩爱吃,老人更爱吃。如果你来到了我的家乡,那一定要尝一尝这里的馄饨,这馄饨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

篇二:家乡寻味作文

家乡——白切鸡

伍梓涵

记忆中的童年,几乎是在我的老家——湛江度过的,也因此,那股家乡独有的“乡味儿”,我久不能忘怀。

湛江的海鲜多,且鲜美;水果也都脆甜,可我最不能忘怀的,是白切鸡。

白切鸡并不只是湛江所独有的,但家乡的做法,与如今我能在饭店吃到的不尽相同。是独特的。

湛江菜在选材上极为严苛。如果食材不够新鲜,将会直接影响成品的色、香、味。所以,白切鸡的主材,我们通常用“走地鸡”,这种“野生野长”的鸡,肉结实,又不会过硬,入味后也更香些。

小时候,我常喜欢搬个小凳子,跑到厨房去看奶奶做饭,尤其是白切鸡上场时。

将鸡洗干净后,奶奶常要将鸡放进热水泡个30分钟,这个阶段只能用小火,稍有不慎,就失了口感。

调料对于这道菜来说相当的重要。奶奶一般不加葱,我想,这大抵是因为我不吃葱吧。将蒜拍开,取一瓣儿完整的,其余剁碎;再把沙姜洗净刨皮,切成片或剁碎,全倒进准备好的碗。接着,加香油,加酱油,加白糖,搅拌均匀后再滴点醋。

摆盘是关键的一步。奶奶在这方面颇有讲究,也因此,切块的大小、比例可以说是严格。这一步,奶奶从不假手于人,这太需要技术了。

为了口感,鸡在烫熟后需要在冷水中浸5分钟左右。摆完盘淋上酱汁儿,白切鸡就此告一段落。

咬下去,肉是滑嫩的,皮油而不腻,与肉相辅相成。最独特的,是奶奶调的酱汁——香,但不抢味儿。这是离开家乡后,我再也没找寻到的“乡味儿”。

篇三:家乡寻味作文

家乡的味道

邹炅岸

家乡的美食,不用山珍海味作材料,也没有华丽无比的外表,只有那乡间的味道。我们广东有道美食,虽然不怎么出名,但令我流连忘返,沉醉其中。

春节来临,我再次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中山。很快,到年三十了,我又对年夜饭期待起来。这次能吃到“碌鹅”吗?我一边想着一边走进厨房。正巧爷爷提着一只宰好的鹅,走到案板边,开始准备姜葱蒜等材料。我就知道,今晚一定能大饱口福了。

爷爷一只手拿起刀,一只手抓住鹅翅膀,把鹅侧翻过来,从鹅身上割下来几堆淡黄色,像奶油一样的鹅膏,扔进锅里,煎了起来。渐渐地,淡黄的鹅膏变成了粘稠的鹅油。这时爷爷放下刀,拿起锅铲,另一只手抓着鹅腿,把整只鹅放进了锅里,不断翻转,直到整只鹅的表皮都被煎成金黄色,像披了一件黄金甲。接着,爷爷把鹅拿出来,往锅里加了点油,放入姜葱蒜,“唰”的一声,顿时满屋飘香。随着酱油、黄糖和清水的倒入,之前煎好的鹅被重新放进酱汁中一起炖煮。期间爷爷一直守在锅边,时不时把鹅翻转一下,把酱汁浇到鹅身上,几斤重的鹅在他手里轻若无物。但时间长了,爷爷的额头还是渗出了细密的汗珠,但他毫不在意,只专心地盯着锅里。眼看着锅里的酱汁越来越浓稠,爷爷脸上的笑意也掩饰不住了,他得意地看着这只鹅,像是在欣赏一件艺术品似的。

厨房里的香气四溢,将近四十钟,“碌鹅”终于大功告成。只见这只鹅浑身吸饱了焦糖色的浓汁,仔细一看,在灯光下的衬托下油光锃亮;闻一闻,一股浓香钻进鼻腔,这是家乡美食的气息;夹一块尝一口,咸中带着微甜的味道在味蕾上绽放,这是家乡的味道。整只鹅外酥里嫩,外面是一层薄薄的脆脆的皮,里面是散发着诱人香气的鹅肉,鲜嫩美味。吃之前让人食指大动,迫不及待;吃之后让人回味无穷,欲罢不能。如此美味的佳肴,人间能得几回尝?

时间一天天过去,很快,我又要回广州了。然而,时光的流逝带不走我对家乡的留恋,这家乡的味道会一直珍藏在我心中。

篇四:家乡寻味作文

小炮烟火

张可

人间烟火味,最是暖人心。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弥漫着年的味道。几双筷子,数声鞭炮,人人都希望今晚的和睦可以带来未来一年的幸福。

记得几年前,我回老家过年。除夕时,门外突然炸起一连串的巨响,炸开的都是灿艳艳、香喷喷的希望。初一早晨,家旁边的一处空地上,我们的秘密基地——其实它并不隐密,每天都有人走——那里便堆满了鞭炮炸完剩下的红碎布。我和表妹就在那堆碎布里面找未燃尽的小炮。一拨弄,躲在碎布下面的烤焦味就上升,散开,钻进我们的鼻腔,呛得我们直咳嗽。

很快,在我们的一连串咳嗽之下,我们捡了一袋子的小炮,蜡烛样儿的小炮在袋里滚动着,若有若无地有些沉。我和表妹在捡的时候很欢乐,可真要点的时候却不敢了。扔掉,又舍不得。于是我俩跑去家旁边的便利店里,找到老板的儿子,叫上他帮我们放。他和我表妹差不多大,一看到鞭炮眼睛立刻亮了,和我们来到秘密基地上,把一把鞭炮全倒地上,挑了个看上去“眉清目秀”的小炮,点着了打火机。我和表妹连忙捂上耳朵,看着他把线头朝着自己对面的方向,点着了炮,然后撒腿就跑,三步不到,小炮就炸开了。虽然小炮很小,不是很危险,但还是把我们三个吓到了,老板儿子一脸惊恐地说:“天啊!这玩意怎么那么快就爆了!”一股烟的气息弥漫开来,还有一点点火烤的气味。

我们不敢再玩,拎着个袋子跑回了家。回到家,家里人看见我俩一副看见哥斯拉的样子,问我们干什么去了。我提起小炮袋子:“我们去放鞭炮了,有一股…有一股烟火味!”外公听了,扶了扶眼镜,看着屋檐边似乎要滴下来的斑驳的树影,说:“烟火味可不是什么味道。烟火味啊,那是一种生活,当你外婆煮好一顿饭,让你去拿碗筷,你却不小心打碎了盘子,那就是一种生活,一种烟火味了。当你看着一本你看不懂的书,只好追着书页上的阳光玩,拿笔在书上描着图画时,那又是一种烟火味了。”我听着,看着窗边一排的小盆栽,也努力地想从那青绿中悟出个什么“烟火味”来。

如何暖人心,惟有烟火味。烟火味,就是一个人或一群人的喜怒哀乐和生活剪影。捡着只有老家才允许存在的小炮,我似乎也拎着一袋子“烟火味”了。

篇五:家乡寻味作文

家乡之味

唐振原

湛江,地处大陆南端,是南海之滨,又称“港城”,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港口,所以海鲜甚多,其中最出名的便是湛江生蚝了。每年回湛江,我都会吃。

湛江生蚝美味爽口,个大肉肥,吃起来入口即化,将外层咬破,膏便顺势而去,势不可挡,如同一条蛟龙冲破天界,最后静静地盘伏在舌尖,刺激着你的味蕾,但它却很滑,不等你反应,便窜入了喉咙,只留下了淡淡的腥味与一丝丝鲜甜。

而我更喜欢伴着蒜蓉吃。

当鲜美的生蚝从锅中捞出,甩几下,便有大量汁水溅出,甩干后,将蒜蓉缓缓地浇在蚝肉上,瞬间,四周都充满了浓郁的蒜香味,一口咬下,蚝肉、膏便伴随着蒜香味进入口腔,将肉吞下,依然闻得到蒜香味,让人流连忘返,忍不住大快朵颐。

在湛江,除了美食佳肴,还有迷人的海的味道!

六点,公鸡开始鸣叫,太阳即将穿过云层,刺破黎明。打开窗户,和煦的微风缓缓吹进房间,天空中时而几只大雁飞过,仿佛整个宇宙空间,只剩下那老黄牛悠扬的叫声,全世界都在等待着阳光的升起。而这时,我们一家三口早已起床,准备出发去赶海。

出发了,迎面吹着凉风,抬头一看,天上还有一些零零碎碎的星星,这是何等惬意。

就在这时,远处的蓝色地平线上传来了“哗,哗!”的声音,快到了。

将车开下沙滩,望着细碎的白沙,被凉风吹散,又聚拢在一起,寄居蟹在沙滩上背着壳画出弯弯曲曲的线条。深呼吸,一股清新、洁净,却又带着不易觉察的腥味的空气溜进鼻中,这是海的味道。我惊喜无比,跳下车,追着这股味道一路跑,最终跑到海边,一股金光刺入眼睛,抬头一看,太阳从海平线跳出来了,一小会功夫已高挂在空中,被云层包夹着,俯视着大地与普罗众生,星空正一点点消散,但月亮还在拼命挣扎着,但终将被太阳替代,只留下清新的味道和一缕缕金光。

这,就是我家乡的味道,是味蕾上的鲜甜与蒜香,是嗅觉上的清新,缺一不可。

篇六:家乡寻味作文

祖祠与年

詹文燊

酒水长,田野绿,新树望,糕点香,年关飘着浓浓的暖意;新年来,家人聚,桌椅响,人情浓,祖祠中酿着“淡淡”的年味。

回到家,过大年,最令人难忘的便是那祖祠的热闹了。除夕夜,几个人,抬上几担祭品,奔向那喜庆的祖祠便去了……今年春节自然也不例外,贴春联,放鞭炮,再看个春晚,熬个年夜,这场旅途便悄然而至——

只身走在去往巷子的小路上,昔日平淡的月亮似乎被那响彻的鞭炮炸得高亮。老乡们个个都笑容满面,肩上担着担子也似乎毫无重量,都挺直了腰,仿佛那是幸福,不一会儿,一缕缕浓浓的烟便乘风而来——祖祠到了。

走过去,映入眼帘的是“陞河公祠”四个大字,两旁的小石坑更是布满了香。几柱香,几句话,便寄托对年、幸福的向往。还有一个高高的门坎,这可是不容许踩的。纵身一跨,一跃,仿佛已然辞旧迎新,跨年了。而老乡们更是小心翼翼地踮起脚尖过去的,往年的负担已经消逝,留下的是新年的希望。

但这还远远不止于此。祠堂内,许多人正用心点着几柱香。桌子上,摆满了贡品:大的,小的,甜的,腻的,还有腥的,美的。烟充斥着整个祠堂,些许的蜡烛点亮了祠堂,也点亮了人们的心。当然,正位于中央的还是几枚红红的,光亮的小旗。

此时人们已经开始祭拜了:有的双目紧闭,将几柱香高举头顶,双膝着地;有的则把头轻轻低下,几住香放于胸前,口中还似乎默念着;还有的干脆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前方,心中充满无限憧憬……每个人在这个时候都似乎能在祠堂找到“一席之地”,可以让自己全身心放松下去。好像也只有这时人们才能真正抛除一切杂念,潜心许一次愿,是对年的美好向往。这大概便是年味儿,幸福,安祥。而年,也趁着此时悄然而至。

夜越来越深,老乡们也相继离去,但那祠堂却一直亮着,亮在人们心中,成为美好,成为年味的象征。

篇七:家乡寻味作文

家乡的年味儿

王子玥

俗话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春节是阖家团圆的日子,是幸福满满的日子!哪怕是疫情期间,大家都就地过年,但万水和千山,亲情隔不断,那家乡的年味儿总让人牵挂、留恋。

我的老家在河南,在那儿,大年三十和初一是自家亲戚互相串门的时间,大家聚在一起,吃吃酥肉呀,放放烟花呀,天南海北,海阔天空,聊个不停,笑个不停!但春节期间真正的重头戏要数正月十五、十六的庙会呢!

离庙会还有一两里远,那冲天的鞭炮声和欢声笑语早已夹杂着浓浓的年味儿冲击耳膜,越近声音越响,戴上耳机吧,听不见了;不戴吧,又太吵啦!真叫人爱恨不得!

穿过一片敲锣打鼓,便到了庙会的舞龙场。舞龙这是庙会的重中之重节目,因而场地也比其他节目足足大了一倍还多。汹涌的人潮,配着两侧的鼓点……噌!一只红色的龙猛地抬起头来,左右摇摆两下,似乎是在观察,继而缓缓在场内游走,起初是慢慢地、缓缓地,鼓点也稀疏而低沉。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游走得越来越快,好像是一位高高端坐在上的帝王审视着自己的领地,鼓声则愈来愈高亢。鼓点忽然停了,全场一片鸦雀无声……唰!在与那红龙相对的地方,一只蓝色的龙猛地抬起头来,与红龙怒目而视。那红龙傲慢地缓缓向前一步,而蓝龙并没有被它的气势所压倒,反而同样向前迈了一大步。那红龙一下子被激怒了,它可从未在自己的领地遇到过这种挑战,它愤怒地撕咬蓝龙的尾巴,却被蓝龙使一个“神龙摆尾”甩了去,红龙扑了个空,调转目标,直冲蓝龙的头,意欲来个“擒贼先擒王”,而那蓝龙却也丝毫不甘示弱,轻轻一躲,顺势咬了回去。就这样,两龙你来我往,打得不可开交。

就在此时,一颗晶莹剔透的龙珠上场啦!两龙一见到那龙珠儿,顿时什么都忘记了,都发疯似的直直冲了上去!舞珠人只那么灵巧地一蹲,两龙便在半空中撞了个眼冒金星、跌跌撞撞,全场观众爆发一阵哄堂大笑。两龙不气馁,一点也不相让,重整旗鼓,再次冲了上去。但是,这一次它们学聪明了,龙珠蹲,它们就跟着低头;龙珠跳,它们就一起扬起脖子。这样一来一往,来来往往,场中像是翻滚着波浪,此起彼伏,引得观众不断大声喝彩,笑得前仰后合。

这就是家乡的庙会,飘着浓浓年味儿的庙会,令人心驰而神往!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而家乡的年味儿则是时时萦绕在心头的甜甜回忆,时时提醒漂泊异乡的游子,要常回家看看。我们要有意识地保护好、传承好这世世代代相传的“年味儿”,因为它不仅仅是那一股股愈久弥香的浓浓“甜味儿”,更是绵延了几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家的记忆,国的记忆,民族的记忆。

篇八:家乡寻味作文

炸龙灯

袁千然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拜“龙”的民族。“炸龙灯”是我的家乡贵州省铜仁地区德江县土家族过年的传统活动,就是在正月十五晚上进行的一个具有土家族特色的独特表演,享有“东方狂欢节”的美誉。

在德江县这个小城里,正月十五都不叫元宵节,而称为过大年。白天,来自各乡、村、区、街道的舞龙队伍纷纷向县城聚集开来,在举办中心报道之后并准备开始赛龙。各龙队舞动游走在大街小巷,为数有七八十条之多,五颜六色的,穿梭在层层云雾中,栩栩如生,甚是好看。

到下午五点多,夜幕开始降临,各舞龙队已经做好了更为隆重的夜场表演的准备。舞龙队员大多是十八至二十五岁的壮实小伙,喝酒喝得晕乎乎后,戴上头盔,护好脖颈,光着上身,穿着单裤,把起龙柄,一声大呼,“兄弟们,走起!”

六点左右,炸龙表演就开始进入了高潮,整个县城已炸开了锅。领头队员高举火灯,引龙入舞,分别从青龙街、中华街、玉溪河、黑沙坝等四面八方游过来,又向各大街小巷穿过去。一路上,游龙们都沉浸在热烈的烟花爆竹之中,烟雾缭绕;舞龙小伙们借着酒劲摇晃却勇敢地跳跃在灼热的烟花爆竹之下,犹如花间起舞;而游龙们也跟着翻滚穿梭在这云里雾里,场面甚是美妙壮观。

围观的群众,那真叫人山人海,水泄不通,除了留给舞龙队的过道,没有一处空地儿,连沿街的窗户、阳台、甚至房顶,都挤满了观众。不管是舞龙的还是群众,不管男女还是老少,无不为龙欢呼惊叫,全城都煮开了,满城都沸腾了,到处都充斥着火药味,灯光火光把夜空都照亮了。这片让人窒息的沸腾经久不衰,全城人民都极其兴奋,尽情宣泄。这绝对是一场视觉上的盛宴和精神上的狂欢,被誉为东方狂欢节一点也不为过。

数小时过后,龙灯已被炸得只剩下骨架,舞龙师们也已是筋疲力尽,满地都积上了厚厚的烟花爆竹碎屑,围观的群众也逐渐散去。

家乡炸龙灯狂欢节的情景一直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到了第二天一早,龙队就会把龙灯放到玉溪河边烧掉,辞旧迎新。

篇九:家乡寻味作文

潮汕、卤鹅·迎新春

邱梓涵

潮汕,懒懒地倚在海边,美得让人流连忘返。然而,真正让我牵肠挂肚的,是潮汕的头号美食——卤鹅。

卤鹅,是潮汕人民过春节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年二十九晚八点,卤锅准时开始工作。满满一锅清泉水,稳稳地包裹住调味的八角与藿香。不到十分钟,生抽和黑糖接踵而至,眨眼儿工夫就把清亮亮的一汪水馧染成油墨色。再切上些许细细嫩嫩的姜丝儿,既使得卤汁味儿更鲜,又有了暖胃的功效。

接着,便可以把熟鹅扔进锅中开始卤了。卤鹅可是难度极大的“工程”,而我有幸观摩了三位“大咖”的卤鹅过程。小舅妈卤鹅耐心而细心,爷爷卤鹅成熟而老练,至于爸爸嘛,去年卤得实在不忍直视,不过有了经验后,今年他卤的鹅可是有模有样呢!

年三十是用来晒鹅的,吸饱了卤汁的鹅实在油得令人无从下嘴,于是就把它晾在阳台,曝着太阳,沐着飘风,沥干多余的油脂和水分。到了晚上,打上火锅,手撕卤鹅,实在是别有一番风味。尤其是看春晚的时候,举着个大鹅腿津津有味地啃,那叫一个爽!

那么大一只鹅一晚上绝对是吃不完的,于是在初一时潮汕人就有了一种非常奇葩的玩法——换鹅肉。走亲戚时,主客分别切下一截鹅肉交换品尝,哪家若是味道好可就倍儿有面子了。不过,这样的一个小风俗倒让卤鹅的那位大厨心惊胆战,要是卤废了呀,初一的时候一家人都会蔫的。

今年年二十九,我仍旧趴在灶台上看着爸爸卤鹅。卤鹅的人一个一个换啊换,卤鹅的技术一代一代传啊传,真希望有一天在卤味中叱咤风云的那个人会是我,也希望我能把咱大潮汕的绝活儿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