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风俗过庙会作文

有这么一句话:“十里不同乡,百里不同俗。”在我的家乡,有一种特殊的习俗——过庙会。

家乡风俗过庙会作文

据老人们说,每年农忙时节,过会是乡里人少有的文化交流盛会。这一天,人们大清早便会带上香火,去村里庙院祭拜神佛,面对着威风凛凛的神佛,祈祷这一年能有一个好的收成,也祈愿这一年平平安安。不出意外的话,这一天,人们会搬出闲置已久的锣鼓钵器摆在庙旁,震天响地,有节奏地敲打,引来更多人焚香、拜佛、祈愿。这一天,老人把长桌、长椅摆在庙院门口,收取村里人的布施。如有小孩,他们会给小孩子戴上红绳,把绣有各种图案的红布斜绑在小孩身上,女左男右,就图个吉利。这一天,人们搭戏台、挂红灯、吼秦腔,老人聚在一起诵经……晚上的第一台戏叫做“挂灯”。

去村外的街上逛会,那里有各种各样的生意摊点,吃的、用的、玩的,应有尽有。戏台已经搭好,台下早已人山人海,有人腰缠围裙,忙着烹炒;有人围成一圈,看外地人杂耍……最热闹的就是这杂耍了,外地人赶庙会,好不容易来一次,有时三五年才来一次,能否碰上庙会全靠运气。今年的杂耍与以往不同,人群中不时发出惊呼:“好牛!”“厉害”,原来这里正在表演“上刀山”的绝活。一架用刀拼成的爬梯,一级级明晃晃。有人不相信是真刀,走上前用手去摸,结果锋利的刀刃险些划破了手。这时。一人手持话筒,在人群中吆喝:“父老乡亲们,你们今天运气好,碰上我们演绝活呢!下面表演上刀山绝活!”说罢,一魁梧大汉走上前来,赤着脚踏上了“刀山”,毫不费力,轻轻松松踩着刀片往上登,好像脚下真是再平常不过的梯子罢了,却让下面的人大气儿不敢出,捏了一把汗。等到壮汉登顶时,人们不禁发出啧啧赞叹,纷纷佩服这外地人的绝技和勇气,也感叹这些人生活的不易。

在会上闲逛,不时有生意人叫卖揽客,他们都是来赶庙会的,一年中好不容易有这几天生意最红火。

正逛庙会,戏班子已拉开架势,秦腔脸和着鼓钵二胡的交响曲,迈腿扬马鞭,绕着戏台转上个半圈,演得神气着呢!戏台下,老人聚堆,看得是津津有味。

庙里也挤满了老人,有序地焚香祈祷,个个嘴里念念有词,有的小孩也有样学样,焚香作揖,抬头看到眼前的佛像,正慈眉善目地看着每个人。

随着夜的降临,一声声唢呐响起,庙会盛大的活动开始了,一个画了眉目的人物鲜活上场,吼秦腔,唱家常里短。观众自带板凳围观,队伍延伸出好几十米远,人山人海,即使看不见的,也听得津津有味。那浑厚的唱腔向十里八乡传开,空气中弥漫着香火、羊肉泡、油炸甜糕还有火烧醪糟的味道……这便是庙会的味道了。

奶奶告诉我:“庙会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也是他们小时候一年中最期待的事。”在很多乡村,年轻人都出去打工挣钱,只剩老人和幼童留守,老人一年到头下地劳动,只在庙会的这几天才抽空轻松,略微休息,有的年轻人也会在庙会这几天停工回来,看看老人和孩子,招待招待亲戚。现如今,没有几个年轻人愿意看戏,只有老人仍然乐此不疲地坚守庙会,坚守传统,坚守乡村,也许这就是他们一生的记忆。

随着时光的流逝,这乡村的庙会,似乎再无从前的味道,可它毕竟是一种文化,一道乡村里最独特的风景,也渐渐成为我记忆中对乡村老家最刻骨铭心的回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