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读后感(精选9篇)作文

篇一:雷读后感

雷雨读后感(精选9篇)作文

读完《雷雨》后,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周萍和周繁漪的乱伦,也不是周萍和四凤的有情人终成兄妹……仅仅只是一个单纯的少年:周冲。

“现在他的眼睛欣喜地闪动着,脸色通红,冒着汗,他在笑。左腋下挟着一只球拍,右手正用白毛巾擦汗,他穿着打球的白衣服。”他充满阳光,朝气蓬勃。他的出场,就像一缕阳光照进了周家这栋阴暗腐朽的大宅子。

在周公馆中,他是最干净的,如果用颜色代表人物性格的话,周冲的色调与这个沉闷的家完全不同,在这个充满情欲、贪婪、谎言的家庭里的周冲是“穿着打球的白衣服”,用“白色毛巾擦汗”或者“穿一套白西服上身”。

“提起周冲,繁漪的儿子,他也是我喜欢的人。”(曹禺《雷雨》序言)我想,没有人会不喜欢这个十七岁的大男孩吧。他看待周围的世界,周围的人仿佛都自带滤镜,以至于他看不清这个世界,也看不清周围的人。他眼中的父亲,是严肃,刻板的,是会让他害怕的,直到周朴园逼母亲喝药那一场,他才真正认识了父亲威权笼罩下的家庭。他眼中的母亲,是他最爱的母亲,是可以对她说出心里话的人,他将自己萌芽的爱情念头毫无保留的告诉了母亲,直到末尾,繁漪唤她出来阻止四凤与周萍逃奔的时候,他才看出他的母亲并不是那个懂他的人,也并不是那个真心爱他的人。而四凤也不是能与他在冬天的早晨,明亮的海空,乘着白帆船向着无边的理想航驶去的伴侣。他爱他妈妈,爱他爸爸,爱他哥哥,也爱四凤。但最终他所幻想的一切,都在雷雨声中破灭了……他是整部剧目中最不协调、却又最悲情的人物。

他具有平等的思想。在繁漪询问他:“如果别人知道了说闲话呢?”他的回答是更不放在心上,在他眼里,四凤就是四凤,不是周家的下人,他也就是他,不是周家的二少爷。面对威严的父亲对矿上工人的所作所为据理力争,他对现实人生有了强烈的爱憎以及衍生出来的正义感,要求人与人平等的态度,身处封建家族中向往着家外生活。他是五四运动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所受的教育是新思想的教育,这也能体现出在那一时代年轻人的艰难处境,他们所幻想的和现实是背道而驰的。巴金《家》中的觉新,与周冲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相同之处是他们都被唤醒了,都向往自由,但在强大的封建势力下,他们都无可奈何。不同之处在于周冲没有面临那么多选择,他不谙世事,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而觉新作为封建大家庭的表率,很多想法都被束缚着,明知光明所在何处却又向着深渊毅然前行。他们都是时代的悲情者。

康德曾说,只有在天堂里才能把德行和幸福统一。周冲所处的社会并不是天堂,而是新思想与旧思想冲击的时期,是新社会与旧社会交替的时期。他的死亡,实则是必然的结果,那个社会容不下这样一个单纯的存在,这也是那个社会的悲哀。对于周冲来说,理想的大门关闭了,死亡却将他的美留在了人间。

篇二:雷雨读后感

我思考着一个问题:封建社会时期,到底什么才算是真爱?

于是一个悲剧故事就在我的脑海中回荡——-侍萍和周朴园再次相遇。

周朴园作为封建社会的资本家,在爱情与金钱面前,选择了后者:大年三十将侍萍赶出家门,迎娶富家女。侍萍被赶出家门后,带着刚出生不久的二儿子跳河自杀,幸运的是被一位好心人救下,之后先后两次嫁给下等人,带着儿子过着落魄不堪的生活。

很多人也有一个疑问:周朴园到底爱不爱侍萍。毕竟,三十年过后,周朴园家里的家具还是侍萍喜欢的样子,他也还记得侍萍的各种习惯,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他为了金钱而抛弃了侍萍母子二人。试想一下,如果他选择爱情,那他的儿子鲁大海是不是就不会和他对立,鲁大海和周冲之间的关系会不会出现和睦的情况,这样也就不会有四凤的出现,也就不会有故事的结局——他的三个子女都死掉,侍萍和他现在的夫人都疯掉。三十年过后,他在利益与亲情之间,依然选择利益而和鲁大海对立,这又导致鲁大海被仆人殴打,无知的周萍也对自己的母亲和自己的弟弟进行辱骂,以致于鲁大海受伤和鲁侍萍受到了打击。鲁侍萍失去了大儿子,二儿子也被打受伤,鲁大海失去了工作,周萍失去了亲生母亲和弟弟。这三人失去了太多的东西,而周朴园表面上什么也没有缺失,实际上却失去了一切——亲情、妻子、儿子、信任。周朴园以为金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想用钱去弥补自己的罪过。却不知道一个曾经被自己抛弃的女人为了尊严,也可以将所有物质置之度外。

读了课文节选部分,我懂了一些道理:人生途中,金钱不能交易一切东西,比如亲情,爱情;和睦的家庭也许会让每一个家庭成员从中受益。周朴园失去了家庭,而其他人失去了一切,这也许是上天给他们每个人最好的处理方法吧!

篇三:雷雨读后感

她有火炽的热情,一颗强悍的心,她敢冲破一切的桎梏,做一次困兽的斗。

——曹禺

初读《雷雨》,我只觉得周蘩漪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疯婆娘,她的人生故事如一场闹剧。

细品《雷雨》,这个如雷雨般的女人让我难以忘却。我便开始细究周蘩漪。

“她一望就知道是个果敢阴鸷的女人,她的脸色苍白,只有嘴唇微红,她的大而回的眼睛同高鼻梁令人觉得有些可怕……她通身是黑色。”这段描写让我想到了一只在漫无边际的黑夜里长啸着飞翔的黑色大鸟。它凄厉的叫声划破天际,尽管飞遍四野却还是永远也找不到充满阳光的栖身之所,末了用尽全身力气,顶着灼灼目光啸出令人胆战心惊的绝唱。周蘩漪便是这样的一只大鸟。她磊落凛然,用疯狂的渴望去追求自己的爱情价值,哪怕是妒,哪怕是恨,哪怕用尽自己的自由和生命,也要去寻找自己命运中的那一抹光。

可是她的命运里没有光。

周蘩漪在家庭中陷入了周朴园在精神上折磨与压迫的悲剧,在爱情上遭到周萍的抛弃与冷落,而自己的亲生儿子又带给自己纠结与罪恶感。她在黑夜中的呐喊无人回应,她在谷底的挣扎无人拯救。于是,一个绝情的丈夫,一个懦弱的情人,一个吃人的旧社会,促成了周蘩漪的悲剧。在《雷雨》的结尾,深陷无尽痛苦中的周蘩漪如火一般地爆发了,燃烧了自己,也毁灭了别人。

其实她自己就是炽热的光。

“我是神经病。”周蘩漪笑着说。

这让我感到心酸。曾有人评价说,周蘩漪是一柄犀利的刀,她越爱的,越要划着深深的创痕。她是一个对生活的与爱情热切渴望,并且拥有反叛封建道德勇气的人,却只因生不逢时,步入了周家的大门,便是步入了套牢封建枷锁的牢笼。可是,周蘩漪真的有病吗,为爱痴狂真的就是错吗?她只是对错的人动了情,更比常人多了一份去爱的勇气,便被社会定义成“疯子”。

曹禺说:“我算不清我亲眼看见多少蘩漪(当然她们不是蘩漪,她们多半没有她的勇敢)。她们都在阴沟里讨着生活,却心偏天样地高;热情原是有一片浇不熄的火,而上帝偏偏罚她们枯干地生长在砂上。”周蘩漪是一个封建富庶家庭里锻造的妇女的缩影,没有自由,想追求心灵的慰藉,渴望冲破囹圄,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那个时代的她们是可爱的,可怜的,可悲的。哪怕出身优渥,哪怕受过欧美思想的浸润,哪怕有敢爱敢恨的个性,哪怕心中有猛火在燃烧,繁漪,千千万万个繁漪,都没能战胜封建社会的束缚。

我想,若是生在当今,周蘩漪许是能逃过这段爱而不得的劫吧。但那些千千万万个的周蘩漪,只能在岁月的长河里守着逐渐枯死的“爱情”,任余生随意凋零了。

合上书,脑海中总会浮现出这样一个场景:光影昏暗的逼仄的小屋里,窗帘半掩着,血橙色的霞光倒映在帘下。一个身着黑色旗袍的挽着发髻的女人,正歪着身子靠在藤椅上望着窗外,眼里忽而柔情,忽而沉郁,忽而恐惧,忽而又有一闪而过的神采。窗外,只有一只同样是黑色的大鸟,昂起头扑朔着翅膀,痛苦地哀号着,一声,又一声。疯狂,这是命运留给周蘩漪继续苟活于世面对这个世界的结局。

不死,更是可怜。

篇四:雷雨读后感

耳畔像是响了一阵又一阵的雷,全身像是淋了一场酣畅而悲伤的雨。

窗外月明星稀,而我心中暴雨初歇,今夜注定无眠。

细细看完了全文,我用笔圈出用的精妙的或没见过的词语,划出经作者锤炼过的值得学习的语句,也在旁边注上几个词来表达感受。初读几页时觉得平淡无奇,读到后来,仿佛整个人都被磁石吸进书中。

暴风雨开始了。哪怕已经大概地了解过了故事情节,却仍然为跌宕的情节而震惊,被人物情感的炽热而震慑。用作者在序言里写的话来说,“心里永感着乱云似的匆促”,心便是这样一直为故事悬着,为人物的对手戏揪着,直到读完都久久不能平息。快落泪了。里面的情节不是令人感动的——甚至让人觉得过于狗血——是这本书的整体和作者让我感动。

作者刻画了一个具有深度思考的、贴合现实而又加上浓烈色彩被夸张化了的大背景。即使只有三个场景,两个地点,也可以让人感觉到宏大。这是一个现实主义的作品,“现实”在环境与社会,“现实”在人性与跌宕。

封建家长制是给人带来不幸厄运的雷雨,婚姻枷锁是让人感到压抑的雷雨,各个人物也是一场场各有千秋的雨。

人物所有的闪光点,所有的阴暗面,有的直接点出,有的靠比喻形容,有的靠台词来体会。在《雷雨》中,人是活生生的人,具有各自的灵魂,或火热,或冷漠;或通透,或腐朽。语言简洁凝练,描写细腻,让每一个角色的躯干上丰满出血肉,有着生命和自然的力量。

这让我想到了雨果的《悲惨世界》。作者皆怀着一颗悲悯的心去刻画出立体形象的人物,他们都把那个时代的现实中的人搬到了书面上来,细细体会人物的情感,贴着人物来写,而非浮在空中,这便让读者可以与角色共情。不同的是,曹禺在台词中表达自己的同情,而雨果是在人物台词的基础上加上了自己直接的人道主义的关怀。

周蘩漪是我最喜欢的角色。但她这种角色注定不会被一般人所接受,也不能使刚接触她的人对她以欣赏。即使深入了解她后,对她也是三分称赞七分悲叹。她身为后母,对自己的继子动了很深的感情,这是不合伦常的,是罪恶。可是,所谓爱与不爱,真的分得清对与错吗?周萍给了她在黑夜中生存下去的光亮,她爱上了他,数年来只爱他,也在周朴园面前不露痕迹地保护他。专情且愿意为爱牺牲,也该被指责吗?但我认为,蘩漪真正该爱的不应是周萍这样无担当的懦夫,她要爱一个全心全意体贴她爱她的人,他可以与她吟她喜欢的诗文,可以为她驱赶炎夏的闷热。

她是一个爱到极点恨到极点的人,最刺人的爱和最心碎的恨交缠构成了她身上的复杂和矛盾。她是罂粟花,是带刺的蔷薇;她像“电火一样的白热”,像火山一样的滚烫,抛下一切也愿意为自己疯狂一次。她说:“我希望我今天变成火山的口,热烈烈地冒一次,什么我都烧个干净,一生只热热地烧一次,也就算够了。”周蘩漪本身,就是一场轰轰烈烈的雷雨。

她又是个对爱情极度忠贞的人,却被禁锢在没有感情的婚姻里,原本对爱情充满向往的她渐渐沦为没有愉悦表情的人——她的脸上总笼着忧郁,偶尔的炽热的情感也被看作疯癫。“热情原是一片浇不熄的火,上帝偏偏罚她们枯干地生长在砂上。”她爱了不该爱的人,难以抵抗内心的冲动。她认为自己是需要被爱、值得被爱的,可是一腔真情错付,被她视作救赎者的周萍抛弃了她,她只剩下日复一日积攒起来的失望和忧愁。一个出身富贵、教育良好的年轻女子,受了一对父子两代人的欺辱,而传统礼教却使她难以摆脱这悲惨的现实。虽说书中人物各有各的不幸,但最让我感到悲伤的仍是蘩漪。极端和矛盾,是她身上都具备的特点,所有人物中,只有她独占这两种特点,而这两个词语,正是《雷雨》整体所具有的基调。

周冲也是我喜欢的角色。我只有当看到他出场时,才露出了轻松的笑容。“他的眼睛欣喜地闪动着,脸色通红,冒着汗,他在笑。”他注定是全文最明媚阳光的。他是一抹亮色。

他明知四凤不喜欢他而选择了别人,不会厌恶四凤或对其死缠烂打。他说“我将来不一定要跟她结婚,如果她不愿意喜欢我,我仍然是尊重她、帮助她的。”在这个家中,他是最纯净的。他同情工人的境遇,为工人说话,不在意阶级间的差异,不歧视出身低微的人。他没有经历过残酷的现实,活在自己的理想国里,像普遍的年轻人一样对一切都有着美好的幻想,他的幻想使他隔离在这黑暗得让人透不过气的现实之外。

他所做的事情会有自己的思考与判断,并不是看上去的幼稚和痴憨。他是其中唯一一个在生活乱剧中一步步探索着自己的人。而原有的三观不断崩塌又重建的过程是最痛苦的。他爱上的也并不是四凤,而是他理想中的爱情的模样。他是这部乱剧里的一个不起眼也是最不协调但却是最明亮的组成部分。

曹禺在剧中刻意留下了很多缺憾:后天要搬的家没有搬,一早就说要修的电线没有修好,周萍两点的车没有走成。这些都是悲剧的铺垫,是悲剧形成的元素。序幕和尾声鲁妈的倒下是呼应,很直接的呼应,然而这种首尾呼应不管用多少次不管放在什么地方,都是巧妙的设计,都能给我以打动。

序幕和尾声连上正文,由平静引入紧张热闹,等一场令人震撼的大戏落幕再引入回平静。一时间心中笼罩着悲哀,而又十分平静,情绪一点一点在心头流过,经久不息。

读完才更能体会到曹禺女儿对她父亲作品的评价是那么地准确:“《雷雨》是多么酣畅淋漓又是多么地精细。”

篇五:雷雨读后感

暑假期间趁着闲暇读了曹禺先生的《雷雨》,以前在语文课本上曾经选过其中的一个片段,选的是鲁侍萍来周宅寻找四凤的时候,遇上了曾经抛弃的自己的情人周朴园,彼时周朴园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有着雄厚的产业,是他负了侍萍,却没有一点对侍萍的愧疚,甚至质问她来周公馆干什么。当时只是读了其中的那部分片段,对这部话剧的了解还不甚深,如今又将整体重读一遍,只觉给我的内心带来巨大的波涛。

戏剧中最让我同情的是四凤:她懵懂无知,却最终成为周繁漪报复周萍的牺牲品,她付出了自己的一片赤诚,她是如此单纯,将自己的一颗心都付与周萍,然而对于周萍来说,这片赤诚又得到了什么样的回报?纵然我相信周萍是真的爱着四凤,但是却总感觉有一种遭人利用的感觉,他与自己的继母私通的时候,只觉得繁漪是自己最爱的人,全然不顾自己的父亲,当他遇见了四凤之后才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一丝不妥,总觉得是有些虚伪的,他把四凤当成是一块遮羞布,来掩盖自己曾经做过的龌龊之事。不管怎么说,他终究是配不上四凤的,纵然他是周家大少爷又如何,纵然四凤是个下人又如何,四凤的心灵比他要干净多了。当最后所有的丑恶被揭露的时候,四凤采取了最惨烈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或许越是单纯的人,就越是容易走上极端,那晚的雷声,就像是一把利刃,狠狠的插在周萍身上,也插在所有人心上,仿佛是对这丑恶最极端的厌恶。

最让我觉得无奈的是侍萍:她原本就经历了不为人知的痛苦,她尽着一个母亲最大的努力,保护自己的女儿,然而世事终究是无常,谁曾想鲁贵是那么一个贪财势力的小人,偏偏就将自己的女儿送进了周公馆,偏偏又与大少爷相爱,偏偏又与大少爷有了孩子,这种乱伦是她这个母亲所不能容忍的,可是她终究是个母亲,她不想孩子们受伤害,她宁愿他们不知道真相,就这样苟且下去,至少他们能幸福,可是谁又曾想,当她准备悄悄解决这件事的时候,周繁漪和周朴园同时出现,将所有的真相都抖露出来,她来不及阻止,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这一切的发生,在场所有人中,除了四凤和周萍,最痛苦的莫过于她,她在承担着自己痛苦的同时,又承担着两个孩子的痛苦,这也就为后文侍萍的疯癫埋下了伏笔。正所谓一步错,步步错,假使她坚决不同意四凤跟周萍在一起,或许就没有周繁漪的报复,也就不会有后面的真相的出现,但是这样做却是违背常理的,她不是一个狠心的母亲,她曾经也是大家闺秀,温柔善良,面对四凤的以命相逼,她又如何能狠下这颗心来,她逼了自己,却终究下不去手去逼四凤,以是这悲剧性的结尾却又似在情理之中。

最让我厌恶的莫过于周朴园:他虚伪、道貌岸然,用鲁大海的话说,他如今的光鲜亮丽不知道是多少工人的血汗堆起来的;他专制,在那个死气沉沉的家里,他不允许任何人反抗他,对繁漪是如此,对周萍、周冲也是如此,他自己板起面孔教训孩子们,却抱怨孩子们不跟他亲近;他无情,当年狠心抛弃侍萍,多年后回首再见,不但没有一丝愧疚,甚至喝问侍萍为何来到周公馆,他以为侍萍是来闹事情来了,纵然做错了的是他自己,他却仍然那么理直气壮,直叫人恨的牙痒。在整部戏剧里,所有的事情起因于周朴园,结束于周朴园,整个悲剧的结果就是由他一手造成的,然而他作恶多端,最终却只有他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身体康健,头脑清醒的活着,繁漪疯了,侍萍疯了,四凤、周冲、周萍相继而死,却只有他还好好的活着,这个结尾让人有些意外,却又蕴含深意,或许所有人都不记得曾经发生了什么,所有人的意识中已经无法留存当初的丑恶,但是还有周朴园,还有他还清清楚楚的记得,记得这后果是由他一手造成的,老年的他无儿无女,妻子疯癫,身边再无一人陪伴,而留他一人反反复复的想起自己所造的孽,午夜梦回时反反复复的愧疚和谴责自己,或许这正是对他最大的惩罚。

让我最惋惜的,是周冲:他是那样一个明媚的少年,他的心中有着诗意一般的远方,他对这世界抱着无比美丽的幻想,他对四凤亦是,他渴望同四凤去追逐他的理想,他已明白爱,但却不知道自己的爱寄托于何人。他是那样的单纯,在他的眼中,周朴园是严父,是爱他的;繁漪是慈母,更是那个关心爱护他的,视他为宝的母亲,他以为世界都是美好的,是如诗一般的,可是这一切在真相揭穿之时,轰然崩塌。他意识到,他的父亲,是那样一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人;他意识到,他的母亲居然把他当工具一样来阻止四凤和周萍的爱情;他意识到,四凤爱的原来是周萍;他也意识到,自己爱的也绝非四凤,他只是为爱而爱。这一连串的打击如何让他承受的住,而他也不可避免的走上了死亡,他的死,最令人痛惜,却又在情理之中,就像是一切抱着幻想而活的人,被现实的残酷所撕碎,仿佛上帝对迷失的人们所下的诅咒。

最让我厌烦的,却是繁漪,这一点让我颇感意外,因为曹禺先生说,他对繁漪是最下了心血的,是最抱有期望的,曹禺先生对繁漪的评价,可谓是相当高了,可我偏偏不喜欢,或许作为女性来看,繁漪的境界太小,她性格中最鲜明的一点就是敢爱敢恨,爱的时候轰轰烈烈,失去的时候就彻底毁灭,或许有人说这是一种率性,但在我看来却不够大气。爱应当是无私的,不应该是自私的,就算被抛弃了又怎样,转身离开就是,何必为那不值得的爱搭上自己的性命,天下之大,难道还无处安放这一颗赤诚之心吗?但是想想,又或许是我的眼光太狭隘,因为在那样的环境下,繁漪就如深陷泥沼的人,周朴园的专横和压迫,周家的阴沉,都使得她失去了活力,好不容易看到了一点唯一的亮光,唯一一个让她活过来了的人——周萍,她就会像行将溺水的人一样,死死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东西,所以她必须死死抓住周萍这根稻草,哪怕,只是一根稻草。

不得不说,曹禺不愧是戏剧大家,他说,他希望观众能够带着一种悲悯的感情,去俯视这生活在陆地上的人,我不得不说,他的确做到了,他为这部戏注入了一种独特的美丽,让人想要反复的去品味,反复的去推凿,而这也正是他希望的,也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篇六:雷雨读后感

繁华落尽

用一个暑假完整地精读了曹禺先生的名作《雷雨》,繁漪的形象深深的刻在了我的心里,思绪万千的我终于决定为她写点什么。

爱的破灭是《雷雨》中铺设的主线,毁灭的哭喊贯穿了整个悲剧,故事缠绕着剧中所有即将奔赴雷雨的人。

繁漪始终是我为之惋惜的女人。她初入周宅为妇,这便奠定了她无奈的悲剧。与周朴园这场无爱的结合彻底推翻了新式女性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初尝了人世间的丰盛,却要奔向那场烟光闪烁的死亡。她是雷雨中一只苦苦挣扎的白蝶。她自省,却无力挣脱罗网。她是见着了青年周萍又活了的女人,她背叛了一切的世俗教条,即便结果是无奈的空虚,她却从未迟疑过,始终带着飞蛾扑火的决绝。我为她的毅然而感动。

她有爱,有恨,她在寂寞中前进。

然而,悲剧来源于周萍的懦弱与移情别恋。对于那个“情妇不像情妇,母亲不像母亲的女人”,他却只剩下可笑的悔恨,还有那自私的恐惧。我的眼里,繁漪是在黑暗中强烈求活的个体。

繁漪对幸福与自由的渴求支撑着感情向更遥远处索寻。这个世界在她眼里已没有什么可留恋,她并不怕失去什么,也不怕再受到什么伤害。她祈祷的是末日,她渴望的是救赎。

繁漪本身没有错,追求幸福与自由是每个人的权利。然而,她不应该存活于那个时代灰暗阴郁的天空之下,那个“追求幸福与自由”还只是空想的时代。一个与世俗背道而驰的灵魂,注定遭到被毁灭的结局。

希望的微光有时候就像特地为某个时代某个个体准备的一份礼物,埋藏在某个深处等待着被寻得。雷雨爆发的时刻,是殉道者的忌日,纪念所有为爱情静默或爆发的灵魂。

一道闪电划过墨黑的天际,华丽的梦延绵了一地,她终于倒下,繁华落尽,惟有悲剧永远动人。

篇七:雷雨读后感

今天心血来潮,在手机上翻出了曹禺的《雷雨》又看了一遍,再读雷雨另有一番感受。

《雷雨》通过讲述发生在周公馆平常一天的事情来揭示每一个人物的性格命运。文章从周朴园和梅侍萍的个人恩怨迁出周萍和繁漪乱伦的爱恨情仇,周萍和四风的轰轰烈烈的爱情,以及单纯的周冲对爱情懵懂的看法。

三十年前,周朴园和梅侍萍生了两个孩子,因为他俩身份地位的悬殊,不得已梅侍萍被赶出了周公馆,大儿子周萍留在了周公馆,二儿子因为快要病死了被周家人和她的母亲一起赶出了周公馆,被赶出周公馆的梅侍萍受不了这样的侮辱抱着自己的孩子跳河了,后来被后来的鲁贵救起,但周朴园以为梅侍萍死了,还因此内疚了三十年。

三十年后的一天,机缘巧合或者说是命运的安排,这一对冤家又见面了。三十年后的今天,周朴园已经是繁漪的丈夫,周萍和周冲的父亲了。梅侍萍也不再是当初那个明眸皓齿的梅侍萍了,原文中是这样说的:现在的梅侍萍也变成了你周朴园认不出来的梅侍萍了。现在梅侍萍不仅有鲁大海这个儿子,还有了鲁四凤。更为可笑又悲哀的起事情是周家大公子也就是周朴园和梅侍萍所生的孩子爱上了梅侍萍和鲁大贵所生的孩子鲁四凤。当然,在这之前,周萍还和她的继母有着不明不白的关系,也可以说周萍为解脱自己,才又找了鲁四凤。繁漪爱着周萍,周萍爱着四风,周冲爱着四风。鲁大海恨死了周家一家人,到头来却发现自己恨的人是自己的亲生父亲和自己的亲哥哥。命运就这样捉弄着这样一家人,直到最后,周朴园因为自己造的孽亲手葬送了自己的亲生骨肉,因为四风接受不了事实,愤怒之下跑出了周家大厅,被电打死,周冲为了救四风一起被电打死了,周萍因为四风死了自己也自杀了。

整篇文章在我看来,周萍和周朴园是有错的,其他人都是无辜的。周朴园在煤矿上所做的瞒天昧地的事情就不用讲了。周萍最不应该和他的继母有暧昧不明的关系。在人伦上来说,这也是无法原谅的事情。而且为了解脱自己,他把责任全部推到他继母身上,而且试图或者成功的又找了一个来让自己从那段不可告人的羞耻中解脱出来,甚至还给它披上爱情的外衣。然而就在他即将要走出那段阴影的时候,他发现他深爱的人竟是他同母异父的妹妹,这不是命运在捉弄人是什么。周萍从从一段阴影中刚跳出来就随之又跳进了一个让人难以置信的坑里。世界很大好像又很小,他只是想找一个相爱的人渡过平凡的下半生,可能因为之前的错误太严重,上天不给他机会。

篇八:雷雨读后感

揭露旧制度必将灭亡的家庭悲剧

富家少爷恋上平凡侍女,这是中国众多爱情故事最为青睐的主题,少爷成熟稳重,无奈于家庭枷锁,却因为遇见了青春灵动的婢女而改变,这本应该成为一段绝世佳话,但现实并非琼瑶小说,生活往往交织着利益矛盾,每个人的各怀鬼胎,每个人的假惺惺,造就的大幕台上这一出充满了罪的悲剧,也成就了整个阴森密不透风的社会。

正如一场雷雨,前戏是压抑阴暗令人透不过气的沉闷,期间夹杂而随时可能爆发的风的嘶鸣,高潮是令人绝望的雷雨交加,毫不留情的击打在身上直至麻木,后缀是淅淅沥沥的小雨,仿佛啜泣。

每个人都遭受着罪的惩戒。

每个人都在改变,原因不尽相同,因为遇见了想要为他改变的人,因为受到了伤害,因为看清了这个社会,因为无奈和被迫适应,他们都变成了最不想变成的人。最一开始的四凤和周冲活泼可爱的样子真让人难忘,可最后也不过成为毫无生气麻木不仁的傀儡,这就是罪,拥有情感就是罪。

爱与恨都是罪,是会逼迫人发疯的魔鬼,我最心疼的也是我最恨的就是周繁漪,我恨她乱伦,我恨她使劲手段拆散周萍和四凤,同时我也心疼她,心疼她所遭遇的背叛,心疼她桀骜不驯的反抗精神,心疼她心里的一身伤,心疼她爱得果敢恨的决绝,心疼这样一个性格乖戾的女子。因为我知道,曾经的繁漪一定不是这样的,她也曾像四凤那么朝气蓬勃,是日复一日的苦药和周氏父子俩接连的背叛遗弃造就了她这样一个阴暗乖戾冷言冷语的性子。

拘束与自由都是罪,她是五四运动下的新时代女性,拥有雷雨般爱恨分明不顾一切的狂躁和犀利,她看透了一切:周朴园的虚伪和假惺惺,周萍的寻求刺激和始乱终弃。她是最明白的人因为她接受过高等教育,但她逃不过,她放不下爱,放不下恨。曾经的自由与现在的生活如此悖逆,她的桀骜不驯,她的学识文化生于她雷雨般的性子,也死于她雷雨般的性子,她的看破与放不下也是她的罪。

妥协与反抗都是罪,繁漪为了爱与自由做绝望的斗争,在斗争中,她失去了一切,她渐渐绝望心灰意冷,被迫日日服药,受尽周朴园的折磨,她渐渐妥协,直到遇见周萍,她名义上的儿子,使她那颗渴望爱情的心死灰复燃,她开始反抗,用近乎疯狂和绝望的方式揭露着封建家庭专制统治对人性的摧残,她的做法是不被当时的人所理解的,她终于还是失去了周萍,同时失去的是对她整个人生的热情和希望。崩溃的她因为承受不了而发疯。

这场雷雨,洗涤了封建家庭欲盖弥彰的虚伪表面,撕碎了光鲜靓丽的表面,露出血肉模糊,陈旧腐败的内在。

三十年,两代人,一出悲剧,背叛,罪。

篇九:雷雨读后感

那场雷雨

初读《雷雨》,剧中那八个或可爱,或可恨的人物就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封建家庭里,这八个人物是怎样经历了一场使一切梦想破灭的雷雨啊!

在这八个人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便是繁漪,这个文弱、明慧的女子,受过一点新的教育,但仍是一个旧式女人,正是这矛盾的思想造就了她的性格。她爱起人来像一团火一样热烈,恨起人来也会像一团火,把人烧毁。周家压抑的家庭环境和十八年的不平等待遇,更是使她产生了强烈的反抗心理。周朴园的前妻所生的儿子周萍使她重新燃起了生活的欲望,她将这一点爱看作全部的希望,牢牢抓住不肯放手,以至于“客厅闹鬼”。得知周萍爱上四凤时,她这个矛盾重重的人物不得不铤而走险,做着孤注一掷的反抗,但这终究只是一场困兽之斗,她的行为不但没有拯救自己,反而敲响了周家的“丧钟”。她是周朴园所说的孩子的榜样,她复杂的性格却促使她企图冲破一切桎梏,去追求美好的爱情和幸福的生活。但现实却犹如声声巨雷轰鸣,使她清醒,使她那美好的憧憬如同肥皂泡般一个个破灭,使她坠入绝望的深渊。她是“五四”以来妇女追求解放的代表,她的举动加速了周家的灭亡,但当时的社会,带给她的只有痛苦。她的敢爱敢恨使她的一生充满悲剧色彩。

全局中我最爱的人物是周冲。他受着新式教育,他有着进步而远大的理想,不同于他自私的父母,他有着火热的心肠,愿意将自己学费分出一半给四凤,但又惧怕顽固的父亲。他天生有着浪漫的思想,但正是这浪漫为他奏出了一曲乌托邦挽歌。他幻想和四凤在冬日的明媚早晨,在无边的海上乘着小帆船向天边飞。他的理想恰似五彩的气球,现实却是一根钢针,使他的理想破灭,留下的只有气球爆破的余叹。

再读《雷雨》,在序幕和尾声中,周公馆成了教会医院,繁漪和侍萍疯了,周朴园成了基督教徒……掩卷深思,为何悲剧的始作俑者周朴园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报应?伴着那声惊雷,四凤、周冲触电身亡,鲁大海愤然离去,周萍开枪自杀,周朴园主宰的“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彻底瓦解,这场人家悲剧落下了帷幕。可为何周朴园却安然无恙?或许,这就是当时那个不健全社会的产物吧!

后人评论《雷雨》是一首人性的诗,一出伟大的戏。我想,那场雷雨,不仅是剧中人物死亡的导火索,还是一场社会的雷雨,更是一场心灵的雷雨!在当时,必是惊醒了不少沉睡的中国人,撼动了亿万观众的心吧!

一场雷雨,冲刷着世间万物,拂去了尘埃,抑或是罪恶?雨过了,天该放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