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们的老师作文800字

坐在明朗的课桌前,书页快速地在我眼前闪过。岁月纷繁,那个身影让我思绪万分而说不出话。

回忆我们的老师作文800字

那个有着稀疏寸头,戴着黑框眼镜,扶着讲台,操着湖南口音侃侃而谈的人,便是教语文的胡老师了。他已是半百之年,所以我们更习于称其为“胡老”。

他总穿着简单的条纹衬衫,以那“父”“户”不分的塑料普通话讲课。讲到兴致处,便海阔天空地畅谈;可他有时又是那样正经。在复习时带着我们一遍遍滚基础知识,一遍遍抠细小错误,一遍遍刷阅读题,总结套路。我们就这样一路摸爬滚打,从懵懵懂懂到运笔如飞。

可让我对他产生敬意的,是和作文有关的一切。

故事还从初一说起。胡老要我们写一篇关于学校印象的作文,那时我只想着把作文写好,以小学惯用的修辞,忠实地将一草一木描绘一番,忐忑地上交。意外的是,胡老不光表扬了我的作文,还把它打印下来。我从未想过我的一字一句可以郑重地印成铅字,复印在纸上分发给大家。稚嫩的笔法会得到赏识,某一扇心门突然打开,一条新的阶梯直指苍穹。

像禾苗遇到了清明时的一场春雨,像石边阴湿的青苔也得到了一米阳光,好作文一批批地涌现出来。我们渐渐脱离小学的桎梏,学着敲酌精妙的语言,化用诗意的词汇。以前遥不可及的文采,现在笔下潺潺地流淌。

胡老依然喜欢打印作文——当然不乏他自己的。胡老也写作,兼收罗各种素材和思想,在作文课结合课文煞费苦心地解读。可惜那些道理我们大抵是听不进去的,马虎地听着。胡老也只敛着目光,继续谈论他的义理。

直到有一天,胡老突然说:

“好作文不光要有文采,还要有思辨。”

“先不求课外的素材,用好课内的素材。”

他转身在黑板划过几个龙飞凤舞的大字:语文的驿站。“若把语文书当成一个驿站,每篇课文,每个人都是一处景,那么你喜爱的景是什么,为什么?”

平日里我们视为忽悠的道理,竟在此刻发挥了用处。有人喜爱柳宗元,是因“成熟的人才愿意为事业卑微地活着”;有人喜爱苏轼,是因“能把满腹不合时宜打磨成诗和远方”……

我们这才后知后觉:胡老在引导我们主动发掘课本背后的价值,把精神内涵化为己用。

作文,向初中的散文笔法过渡。辩证,是每个人手中展翅欲飞的鸟。像深圳的高楼,以立意为地基,分段为架构,素材为填充,一座座速成的楼拔地而起。到初三时,大家基本都会了这套简便的流程。古诗古文,名言警句,伟人事迹,一个个凝成精美而特定的符号,刻画在我们的作文里,行云流水,收放自如。

可胡老又开始担心了,他曾不只一次对我说:“你写的作文中规中矩,应付考场作文足矣,可写作的世界不仅是如此,要努力去‘破格’……”

那句话是他最后的忠告,可很遗憾,我还无法‘破格’就毕业了。那些道理我无法携带一生,却足够让我追念半生。只希望以拙劣的文笔,回忆尚惘然的我们,依然侃侃而谈的胡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