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美是清欢读后感800字(精选6篇)作文

篇一:人生最美是清欢读后感800字

人生最美是清欢读后感800字(精选6篇)作文

以清柔欢滋养酢浆草

以清净、柔软、欢喜之心,孕育人生的幸运草——题记

《人生最美是清欢》是我最爱的一本散文书。翻开此书,那清新隽永之文字,带着淡淡的佛文化之馨香,如一股清泉,滋润心田。

它让我懂得以清净心看世界。

在自序中,作者写到了实际的人生是没有完美的,人生永远不变的便是每日的改变。人世沧桑,无常悲伤,只有淡然清净,生命才自由。“清欢”,作者对之的阐述为“清淡的欢愉”,而其清淡,正来源于心之清净,不受外扰。生活中,许多人正缺此清净,内心被物质与金钱所迷乱,这使我更加感到在这浑浊之凡尘保持一颗清净之心是多么重要,持一颗清净心才能摒除杂念。

它使我悟到以欢喜心过生活。

“清欢”,清淡在于清净心,而欢愉正在于欢喜心。在文章《让开心成为一

种习惯》中,林清玄有一句他牢记之言“请开心地生活”。他不否认生活有不少

让人伤心难过之事,人们也难在悲痛中保持微笑,但他认为,一辈子不容易,为何要与别人,与自己过不去呢?在生活中,我们就应怀一颗欢喜心,这样,我们才能如林先生一般,为一亩马蹄兰而驻足,因一粒贝壳而欢喜。怀如此一颗心,才能发现人生的美好。即使遇人生低谷,那份欢喜也会让我对生活充满希望,若走上人生高峰,那份欢喜则会使我不被成功迷乱了眼,仍留意沿途的风光。

它让我学会以柔软心除挂碍。

第六章的题目便为《温柔半两,从容一生》。在文章《温柔半两》中,作者借无际大师之口与佛学文化道出温柔之心十分重要,是心药方中最重要的一味药。而在《清净之莲》中,作者直接写道,心之柔软,可比花更美,比草原更绿,比海还广,比天更无边,比云更自在。自然,心柔软了,便宽广无边,能包容会超脱。生活中的惊喜往往藏于细节,而柔软则能让我们轻易地感知;悲伤总在人心上留下伤口,惟柔软才可包容其创伤。

而当清净心、欢喜心、柔软心皆俱时,我们的心将宽广,情将细腻,爱将深刻,这一切都将是阳光、雨露与沃土,滋养那孕育酢浆草的心田。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若内心的清净、欢喜、柔软不曾苏醒,那么人生的酢浆草便将只是无彩的三叶。而若能在世俗中保有那颗清净、欢喜、柔软的心,那便会蓬勃生长出生命的四叶草,时时被幸运女神眷顾,处处发现人间最美之清欢。

篇二:人生最美是清欢读后感800字

我向来认为好的物质条件美好生活的基础。但直到遇见《人生最美是清欢》一书,我才幡然醒悟。

这本书由“清欢”一词贯穿:周梦蝶的书摊是清欢,在嘈杂的世界中,书香让人随遇而安;松子茶是清欢,它显得淡雅、简朴;蚕丝也是一种清欢,它明亮、柔软而坚韧。“在复杂的世界里,做一个简单的人,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不浮不躁,不慌不忙,淡定从容地过好这一生。”这是林清玄先生对清欢的理解。

苏轼一生官途坎坷,数次触犯王安石等人的利益而被贬,可他又有什么抱怨呢?他写下“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感慨人生短促,应居俗世而自清;他写下“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展示自己的旷达乐观;他写下“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诠释了何为豁达。原来,清欢正是醒醉全无、胜败两忘的生活态度,正是简单生活。

当林清玄先生看到人们挥金如土时,他发出了这样的质问:“如果说有钱能满足许多的物质条件就叫生活品质,是不是所有的富人都有生活品质,而穷人就没有生活品质呢?如果都市才有生活品质,是不是乡下人就没有生活品质呢?是不是所有的都市人都有生活品质呢?”答案很显然都是否定的。

苏轼在六十二岁高龄时被贬海南,岛上一切物品都发霉了,又湿又热。他却自己建造房屋,开垦土地,过上了简朴但充实的生活,日子过得愉快且闲适,这不正是生活品质吗?

工匠将自己的技术磨炼到近乎完美、无懈可击,是生活品质;农夫在秋天有极好的收成,是生活品质;穷人可以用很少的钱买到饱腹感强的食物,是生活品质;家庭主妇用最便宜的钱买到品质最高的食材,是生活品质;建筑师用最高的效率建造出坚固又美观的房屋,同样是生活品质。

我由此想到了父辈们的童年。那时的住所是简陋的房屋,路的两旁都是菜地。那时候没有手机,没有电脑,电视是黑白的,游戏机只能向有钱人家借来玩。放学了,几个小伙伴凑在一起玩泥巴、玩弹珠、斗蛐蛐。如此朴素的游戏却玩得乐此不疲。

四十年过去了,这一切早已日新月异。可我们对大电视、手机等仍不满足,甚至常常羡慕父辈们的童年。或许那样简单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美好吧。

也难怪林清玄先生会说:“真正的生活品质,是回到自我,清楚衡量自己的能力与条件,在这有限的条件下追求最好的事物与生活。再进一步,生活品质是因长久培养了求好的精神因而有自信、有丰富的心胸世界;在外,有敏感知觉找到生活中最好的东西;在内,则居陋巷而依然能创造愉悦多元的心灵空间。”

如果我们能做到衣食住行朴素,精神世界充实,不管身在何处,都是美好生活。

篇三:人生最美是清欢读后感800字

苏轼在《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中写道:“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这阙词中,清欢是同朋友在南山喝浮着雪沫乳花的小酒,是品味着山野菜的清香,清欢仿佛化为了一种独特的味道,于词人的舌尖滑过。

著名散文家林清玄对这阙词的喜爱,伴随他从少年时代直至年届五十。在他的散文集《人生最美是清欢》中,他对清欢一词有着独特见解——“清淡的欢愉”,是对平静的疏淡的简朴的生活的一种热爱。

在我看来,清欢以一种纯洁去看世界,以一种清静的姿态过生活。清欢之所以好,是因为它对生活的无求,是它不讲求物质的条件,只追求心灵的品位,是一种至高的境界。那么,想要达到那样的境界,那便和林清玄一起找找吧——在阳明山白云山庄抿一口兰花茶,在静默的大山中常湖中的荷花,或是在枝头上顺手拈下一朵熟透的朱槿花,吸着花露感受那甜蜜从舌尖漫开……

但随后,作者又勾勒出他的无奈:阳阴山白云山庄的寂静被游客的脚步声划破,湖中的荷花因汽水罐子的到来而凋零,朱槿花也在烟尘的弥漫下枯萎……清欢似乎已经无处可寻,仿佛光明被黑暗所吞噬,作者给读者留下了满纸的叹息。

可是清欢真的无处可寻了吗?

在繁华的闹市街头,总能看见一些老大爷吹起笛子,拉起二胡,那悠扬舒缓的音乐与城市的快节秦,那场景与背后的高楼大厦,虽格格不入,却又万分融洽。在寂静的郊外,闭上眼睛,放下一切杂念,静静地享受着鸟儿、蛐蛐、风、落叶、河水等演奏的曲子,感受着那份岁月静好。我觉得,这就是清欢!

清欢可以是在欢乐的草坪上自由散步,摆脱失败的阴影,在胜利的阳光下大步前行的一瞬间;也可以是用心融化冷漠的坚冰,在广阔的海洋里扬帆远航的一英里;清欢可以是翩然飘落的红枫叶被拾起后的释然,也可是胜日寻芳与美景的避逅;清欢可以是按下快门一瞬间的定格,也可是写作时落下最后一笔的满足……

在喧嚣与静谧间,清欢的属性意境越来越清晰:清欢是欢愉后的平静,无奈后的超脱,放逐后的回首,宣泄后的释然,是一种平淡、单纯、简朴的人生态度。

只要你有一颗淡泊朴实的心灵,那么烦恼忧愁便会自据千里之外,清欢便在心里,不离,不弃。

正所谓——

人生最美是清欢!

人在何处无清欢!

篇四:人生最美是清欢读后感800字

少年亦清欢

诸世尘杂,何以清欢?

鸟鸣幽涧,摆上三两盏茶水,与友人谈天说地。这便是我对“清欢”的直观印象。父亲倒是常做这种事,自谓“清心寡欲,饮茶修身”。当我携上一本书与他同去时,脑中却只有不绝于耳的谈笑声,与蝉声鸟鸣交杂在一起,令人不觉心生扫兴。侧耳细听,谈的竟都是些生意场上的纸醉金迷。这清欢中,像是只剩欢了。

清,即明净无杂质。放在人身上,便是无杂念。所谓杂念,最易想到的是功名,利益。“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讲的便是君子洁身自好,藐视世俗的风骨。在乱世浮尘中,谁又能一尘不染呢?

虽说“少年不染世间尘”,但似乎也少有人能做到此般境界。我常觉得自己貌似也沾染了些所谓世俗气,心思被无形的细绳牵动,摇曳不止。炽热的理想抑制不住地在怀中膨胀升温,冒出火花,抽出绿芽。无力成功,却害怕失败,身心俱疲,却不甘停留。少年心似骄火,倔强,热烈,在斑斓火光中褪去了澄明。

噫,这清欢貌似是迟暮老人才能追求的了。

毕竟我做不到莲那般的境界,也做不到摒弃杂念。

我做不到剥落世俗的外表,也做不到放弃物质的追逐。

可我切实能体味清欢,这清,是清醒。

翩翩少年,以梦为马。世人的教诲如万千枷锁,试图将我束缚,拖曳着我手中的缰绳,将我引向张袂成阴的终点。先达者为俊杰。

我轻蔑地笑了。

我调转马头向远处去了。

我毅然决然,我一去不返。

我少年人闯世间一回,何须踌躇,何必徘徊,何须畏缩,何必停歇?

我厌弃世俗所谓的终点,我的征途不会有终点。我唯一的向导是心中那跳跃的火苗,我在所到之处留下足迹,立下丰碑,我不会停下,我的下一站,永远是远方

谁又能赏到我沿途的壮丽风光呢?谁又能体会清风拂面,撩动发丝时我的欢畅呢?

我固然是渴望功名的,可为我授予功勋的只有自己。

清欢清欢,清醒享欢;诸世霍乱,唯我清欢。

清欢怎是一柱香,一盏茶便可定义的?有时看似修身养性,实则只是碌碌无为。每人有自己的小千世界,亦有个人的小清欢;每个时期清欢有着不同的释义。

于父亲,闲暇之余,饮茶谈天。此为壮年清欢。

于祖父,安享晚年,回首今生。“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此为暮年清欢。

于我,清醒自律,保持热爱。“光风怀抱玉精神。不染世间尘。”此为少年清欢。

世间每一个存在无不诠释着清欢的含义,少年在大千世界中体味清欢的真谛。

清欢是清淡而欢愉,是清醒而欢畅,亦或是清雅而欢欣。

我尚年少,我食人间烟火,我亦清欢。

篇五:人生最美是清欢读后感800字

人生需要向着理想

亚运精神中,最重要也最引人关注的一点就是对理想的奋力拼搏,永不言弃。这种精神,对于我们尚在努力学习的学生来说,是很宝贵也很必要的。林清玄必定也感觉到了这种精神,于是在散文中通过一两件事将之完美地展现了出来。

林清玄在《人生最美是清欢》中专门开了一个大标题——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其下有八篇散文,有两篇对我的内心有很大的触动。“沙漠中的旗杆”就是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使生命一直围绕在理想旁。林清玄笔下的沙漠中的旗杆是一位生活在楼兰古国的外来教师得以在使楼兰湮灭的沙暴中得以幸存的支柱。教师听从一位老人的告诫后,在沙暴来临时一直闭着眼睛,绕着广场中央的旗杆疾走,将堆积起的黄沙全踩在了脚下。当教师睁开眼后,才发现楼兰古国已经完全埋没于满地黄沙之下了,除了他以外的所有楼兰国人,无一幸存。

沙漠中无边无际的黄沙,或许就是要走的生命之路;而那旗杆,则是我们在沙漠中的理想,是我们在漫漫生命之路上唯一一个可以凭借的事物。当我们确定了自己的理想后,不论遇到什么,都必须绕定那根自己心中的旗杆,那是自己心灵的支柱。林清玄在文章末尾写道,“如果生命能绕着一个不动的理想疾走,终可以走出一条生路的吧!”我有时也会想到,如果我们没有理想作为心灵的支柱,或许就会像楼兰古国一样,湮灭在茫茫的生命之路上吧。

说到“发芽的心情”,或许都是满怀希望,向自己的春天努力的吧。但林清玄在自己打工的农场中就发现,原本果实累累的果树,在经过冬天的剪枝后,有些果树在第二年就生长得更加茂盛,但有些果树却没等到春天就枯干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果树的生命状态,恰似人世里遇到人生波折的不同的人们。

果树在春天发芽也需要心情,强悍的树在冬天被剪枝,就用自己努力发芽的精神补偿;比较柔弱的树在冬天被剪枝,则彻底对春天失望,没有了期待,自甘枯死。人也是一样,只有永远保持春天的心情的人,才能在受挫后依然坚定目标。这让我想到了语文老师在期末考前对我们说的重要心态之——砖块心态:抗压。筑高楼时的众多砖块与水泥粘在一起,彼此间相互挤压。有的砖块抗压能力强一点,立在高处;有的则抗压能力弱一点,压在低处。只有抗压能力强的砖块才能看到高处、远处的风景。持有积极、稳定的心态,才有可能走向最终的理想。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亚运精神,坚持理想。我们在向着自己的理想前进时,要将理想作为心灵的支柱,用积极的心态,踏着生命长路上的漫漫黄沙,迎来自己的春天。林清玄的散文中,亚运精神的光辉再现于此。

篇六:人生最美是清欢读后感800字

何为清欢?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好久。直到读到林清玄的这本书才得以解惑,并尝试着领悟林清玄所谓的清欢。

林清玄在全书中的第一篇文章,不长但引人深思。林清玄认为现在的人没有清欢了。饮食的油腻,人世间的嘈杂,我们已经没有很好的环境来享受所谓的清欢了。人们夜以继日地工作,为了生活得更好而奋斗,为了能获得更多的金钱而努力。可是,有了钱财就能获得清欢吗?人心的欲望是无限的,贪婪就像黑洞一样,源源不断地夺走人们的精力与时间,最后等到人老珠黄的时候,只能在家里等待死神的降临,空有一大笔钱财又有何用呢?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把大部分的生命耗在所谓的工作上,是我不能理解的。这些人的人生只收获了金钱,却没有收获清欢。哪怕过得不那么富裕,但生活却十分悠闲,让生活慢下来,充分体验生活的美好。这难道不比那些有钱无闲的人更好吗?

我也喜爱《光之四书》这篇文章。阳光是光明、正义、温暖的象征。同时,阳光也是接地气的,十分生活化的。人们用阳光晒被子,晒衣服,上面总会留下属于阳光独特的香味。稻谷也是,没被阳光晒过的谷子缺少了气息,味道不好。小孩期盼着天气晴朗,可以与小伙伴一起玩耍,农夫们也期盼着艳阳天从而让作物长得更快。可是,这些美好的憧憬与期待被现代科技替代了,孩子们沉迷于电子游戏无法自拔,衣服可以用烘干机烘干,人们不再对阳光那么依赖,那么期待了。人们为了追求速度,晒干衣服选择了快速的烘干机而放弃了速度慢的阳光。多余出来的时间自然是用来工作的。而这样的生活该是有多少的枯燥与无聊!生活应当更慢些,从而从生活中得到清欢。这是我的理解。

《粗海盐》这一篇,则是我最喜爱的一篇文章。粗海盐的样子很不好看,不符合大众的审美,像染了米色的冰糖一样。但是它的味道和营养都非常好。这又让我想起了很多。当今社会,人们大都只在乎外表而不是内在了。特别是食物,越粗糙越有营养。如糙米比白米有营养,黑麦面包胜过白面面包。可人们却仍然喜爱美味的白米和白面面包,而放弃了营养价值高但口感差的糙米和黑麦面包。对于人也是如此,许多颜值很高的明星的热度远远大于那些为国做出伟大贡献的科学工作者。这大概也是林老先生的见解吧。

生活在这人世间,不是为了赚钱而工作,真诚地对待生活,不攀比,不虚伪,快乐地度过每一天,此乃清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