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给父亲写一封信(通用10篇)作文

篇一:傅雷家书给父亲写一封信

傅雷家书给父亲写一封信(通用10篇)作文

郑可欣

父母是伟大的,无私的!他们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教我们生活的技能和做人的道理,他们把爱无私的献给了我们,又毫不吝啬的向我们传授生活的经验。

傅雷夫妇给予了他们孩子最好的教育,那洋洋万语,字字涌动深情。在信中,傅雷有对过去教子过于严格的悔赎;有对儿子进步的表扬和鼓励;有对音乐艺术的指导和探讨;有对国家和党的建设的看法和意见;有对儿子生活困惑的解答和关心。这些让儿子的人生少走了很多分岔路口,少走了许多错路。这种高质量的教育也让父亲自己得到了回报,他和儿子在精神上产生的共鸣,使他感到心满意足。

我们正处于青春期,正是躁动不安的年纪。很少有人安安静静的稳下心来和父母谈谈志向,谈谈理想,甚至连平时的唠家常也已经成为一种奢求。“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趁父母还年轻,趁父母还健在,让我们静下心来多陪陪他们吧!

篇二:傅雷家书给父亲写一封信

吴源源

一封封家书,一份份无尽的思念。家书有限,但那颗赤子之心却永远与家,与国,与世界的脉膊相连——

我慢慢走进傅雷那深沉的世界。

整本书可以看作是傅家在13年给孩子寄出的书信的“合订本”。也许你只会认为,这本书就是来讲述亲人间的思念。我一开始也是这么想的。但才看第一封信,我就愣了。“我良心上的责备简直消释不了……“这不是一封家信吗?怎么像个“忏悔录“呢!后来我随着后面的深入阅读以及资料查询,才发现,傅雷曾因孩子的缺点和顽皮而动手,在那时,傅雷还并不懂得如何去做一个真正父亲。正如同现在许多家长直到孩子长大了,才明白自己应该如何教育孩子,每一位家长都有这一份愧对。我的母亲看到这也有些感慨。她长叹,第一个把这种感觉说出,不是傅雷,还能是谁呢?

第二个令我深有感悟之事,就是傅雷在书信中留下的那个孤独的背影,傅雷在五八年被打成:“右”派,六一年又摘下,可国内形势依然严峻,就我而言,读完傅雷家书,也有许多难以理解之处,何况昔日呢?傅雷的思想和精神是崇高的,高到当时的人难以理解。寂寞他如同托尔斯秦泰一样“痛苦地清醒”。只得养花种草,去排解苦闷,最主要的来源,还是与儿子通信。傅雷曾还恳求儿子多写信来,希望能给孤独生活以光彩。傅雷的苦难,是在社会与他人的不解产生的。但他在如此煎熬情况下依然保留着赤子之心,创造

属于自己的世界,再想如今许多少年,总不能悟静之理;日复一

日为赋新词强说愁。这时若他们能一读傅雷家书,必会为傅雷的赤

子之心所感有动,从而有所发现。

也许傅雷他自己就是一本书,方恨悟性不足,不得看透,也希望能在未来也会有更多收获!

篇三:傅雷家书给父亲写一封信

任婷婷

“异国他乡的你,带走的是父母一颗牵挂的心”“心系儿子的你们,寄出的是万言的关心与精神”。这是傅聪与傅雷夫妇的真实写照。185封信,185篇好文章。185篇家长对孩子的教育,185种孩子对父母的理解。

傅雷给儿子的信,以教导的口吻居多,以清晰明了的方式,展现了一个严谨、满腹经纶的父亲形象,他对儿子暗藏着的关心与呵护,令我感动不已。

而作为一个温厚善良、端庄淑良的母亲,她对儿子的爱以及对后来儿媳和孙子的关心,也是在信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傅雷教给儿子的是一些事业、知识方面的教导;梅馥教给儿子的是一些繁琐的家务事。这一内一外的结合,实在是家庭教育中的典范。

很幸运能够读到这本书,让我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苦心,让我更加理解了父母!

篇四:傅雷家书给父亲写一封信

李婧茜

读起那封厚重的家书,字里行间洋溢着亲情的热血,一位慈父流露出浓浓的父爱。对于如何教育孩子,《傅雷家书》中傅雷对此有深厚的见解。其中傅雷在1954年至1966年间记录了与儿子傅聪的通信。正如楼适夷所评价这本书,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的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读完这本书,我的心被这与众不同的家教所震撼。

在这本书中,傅雷对儿子和人品极为重视,心中的傅雷首先强调的是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以亲身经历来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礼仪要得体,遇见困境不气馁,得到成功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热爱自己的祖国。

有人说:“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苇草”,那么《傅雷家书》则是丰盈我们思想与生活的精神养料。《傅雷家书》不仅是父子之间的爱,也是人生哲理的传承。

篇五:傅雷家书给父亲写一封信

马心月

丰厚的家训智慧

最近阅读了《傅雷家书》一书,其中蕴涵的“丰厚的家训智慧”令我印象深刻。傅雷教给儿子傅聪的不仅有音乐上的艺术追求智慧,也有与人相处的为人处世智慧。

一是艺术追求的智慧。有情感追求方面的智慧。“以音乐而论,我觉得你的协奏曲非常含蓄,绝无罗宾斯丹那种感伤情调,你的情感都是内在的。”让傅聪仔细体会每首协奏曲中的情感,并绝不含糊地将它们在琴曲上表达出来。有技巧追求方面的智慧。“第一乐章的技巧不尽完整,结尾部分似乎很明显的有些毛病。第二乐章细腻之极,touch是delicate之极,最后一张非常brilliant。”在强调外在追求的同时,傅雷也提醒儿子注重内在追求。让他不要心急,慢慢发现毛病,慢慢改正。艺术追求的智慧来源于傅雷自己。他对艺术是有炽热的爱与不懈的追求的,他同样希望傅聪可以在艺术上有所作为,所以傅雷才肯让儿子出国学习音乐。艺术追求的智慧体现在选择。在儿子的大学时期,他自己选择了出国留学,傅雷心里的不舍不会少于任何一个人,但他明白国外会给孩子更好的教育。于是,他选择了支持。不知怎的,我竟会觉得傅雷与孟母有些相似。孟母为了小孟子有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他不辞辛劳三次搬家。或许他们身上的共同点吧正是选择的智慧。

二是与人相处的智慧。与妻子相处。在傅聪与弥拉结婚之后,他告诉傅聪,要对弥拉进行培养:“不是说把她培养成一个什么专门人才,而是带上带她走上严肃、正直、坦白、爱美、爱善、爱真理的路。”还告诉他夫妻之间要和谐相处。与老师相处。在傅聪想去波兰学习,但不知如何跟杰老师开口时,他说必须要真诚,先表达感谢,再真诚地坦白,并在最后表明,还要回去继续向他学习,相信他一定会原谅的。与外人相处。傅雷说要懂得分寸,会拒绝,不能什么事情都答应别人,不然他们会觉得是理所应当。与人相处的智慧来源于傅雷自己对人的尊重。他对孩子只给建议,不给决定。这样的尊重和开明让我想起了钢琴演奏家指挥家郑明勋的父母。郑明勋的父母永远尊重孩子们的决定,虽然培养时都是从钢琴开始,但如果孩子们对别的乐器更加感兴趣,他们也绝不会反对,而是尊重、支持。最终,郑家三姐弟都十分优秀,登上了国际的音乐舞台。

《傅雷家书》从傅聪自身讲到傅聪对音乐、对艺术再讲到傅聪对家人、对世界,程度逐渐加深,范围不断扩大,智慧也不断延伸。丰厚的家训智慧全面而有内涵,使人受益匪浅。

篇六:傅雷家书给父亲写一封信

金姿彤

家书?我在想,家书也可以整理成册,那必定是十分有意义的了。

最开始是作者写的一些文字,记录了一些关于傅雷育子的事情。傅雷对孩子要求真的很严格。或许过于严格,也会让孩子有压力,但不得不承认,这样的教育方法不是没有益处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一定会有许多人不具备的自律与一些好习惯。儿时或许会觉得压抑与拘束,但长大后还会是要感谢的。

接着是傅聪的信。傅聪先生身在国外,内心深爱着国家,但也认为那时候的国家需要改变。出来见过世面就知道外面有多少是值得学习借鉴的,不管是国家还是个人,想发展想进步必须走出、引进、交流、合作。傅聪先生也提到了,拥有华夏的魂,连带着对东方文化也有了亲近感。确实如此,外国的文化有时并不能引起我们的灵魂产生共鸣。当然,艺术无国界,只是终归不如本土文化更能打动我们的心。最简单的例子莫过于语言,不同的词语在不同的语言中,不同的人听,会有不同的感受。就如同外国人无法懂得中国人的有些玩笑,中国人也无法理解外国人的一些幽默点。无论国外多么发达抑或是美好,内心总是向往着自己的国家的。这是大概就是人落叶归根的情结吧。

接下来开始本书的正文了,是傅雷先生的家书。傅雷对孩子的教育非常严格,以至于让孩子和母亲都颇受折磨。但是尽管如此,傅雷并不是不爱孩子,反而从心中便可以看出他的深情与对孩子深似海的爱。这份爱十分普通,是天底下的父母共同拥有的。信中有许多琐琐碎碎的叮嘱,也有不少替孩子排解忧愁、解开心结的话语,对孩子的教诲与关心很日常化的。大到人生与艺术,小到衣食住行,并不多么特殊。天底下的父母孩子不都是这样么?千千万万父母的都是这样的。或许有不善言辞却行动上不“薄情”的,也有言语上行动上都十分“不薄情”的,或许不如傅雷夫妇有如此高的文化,寄予给孩子们的希望与爱是相似的,希望孩子成功,望子成龙,却又担心关怀着孩子。

傅雷夫妇严格归严格,却是真的对孩子有益。我个人还是偏向这样的教育方式的,而非过于“散养”。后者教育方式下长大的孩子,或许童年时确实开开心心的,烦恼压力都相对更少,但是未来可供选择的道路,也就是“自由”,必定不如前者的。这个自由不是随心随性,而是建立在拥有了独立的能力的基础上,经济独立,人格独立,可以去选择未来更多样化、自由、不狭隘的路,做想做的事情。我的家庭并不是很严厉,所以我还是希望父母对我的管教能严厉些。

在成长中,孩子与父母之间免不了矛盾。但感情总归是不会变的,双方终会明白对方的心思与苦衷。作为孩子,更是要体谅父母,知道父母没有对我们没有益处的行为。

篇七:傅雷家书给父亲写一封信

詹紫燕

《傅雷家书》是由傅雷及夫人,从1954年

到966年,写给傅聪和傅敏的家书改编成的,《傅雷家书》是充满父爱的教子篇。傅雷教子,兼有言传与身教。傅聪、傅敏兄弟在童年时是一对“小顽童”傅雷脾气暴躁,也曾因孩子调皮而动手。但在数年之后的家信中,他却向

傅聪流露出自己的心迹:“跟着你痛苦的童年一起过去的,是我不懂做爸爸的艺术的壮年。幸亏你得天独厚,任凭如何打击都摧毁不了你,因为咸少了我一部分罪过。可是结果是一回事,当年的事实又是一回事:尽管我埋葬了自己的过去,却始终埋葬不了自己的错误。孩子,孩子我要怎样拥抱你才能表示我的悔恨与热爱呢?”多么动人的内心剖白。傅雷虽然家教严格,但他的教育方式也在时间流逝中调整,父子关系愈发和谐,他们在对艺术的切磋中成了知心朋友!傅雷的兴奋溢于言表:“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了朋友,世界上

有什么事情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我从你相处的过程中学到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赤子之心”是《傅雷家书》贯穿的精神,同时也是傅雷做人的出发点与立足点,受到他产厉却不失仁慈的父爱正如傅雷先生所说:“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

莫过于欣赏艺术。”细细品读《傅雪家书》记将文学,艺术修养融入到生活当中去,会使我们受用一生。

篇八:傅雷家书给父亲写一封信

张逸翔

严峻的社会环境

2020年寒假的第一天,我翻开了《傅雷家书》的第一页。映入我眼帘的是一列小小的却仿佛蕴含无穷能量的十二个字:“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当时我就怔住了……这本书中仿佛蕴藏着熊熊燃烧的“烈火”;仿佛又暗藏着一个寂静的“冰冷世界”……呆愣稍许,便翻开第二页,开始阅读。读完整本书后,我想我一开始忽略了:这十二个字是傅雷先生倾注心血,用百十封家书搭建的一座灯塔,为傅聪指引光明。

读完这本书,我学到了有关环境、智慧、人物形象、艺术等很多方面的东西。其中,我最有感悟的是当时作者如何应对身处的社会环境。我认为,社会环境严峻只是问题的表面,应当学习傅雷先生剖析问题根本、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会举例解决问题。傅聪先生在波兰留学期间,曾决定到苏联去学习。傅雷先生认为这样“对中波建交可能会带来影响。”于是,他列举了诸多问题、实例,细细地分析。客观地告诉傅聪先生其中的利与弊,并将这些问题分别“放”在了“甲盘”和“乙盘”。的确,举一些问题问问自己来反观待解决的问题可以化冲动为冷静,化主观为客观。这种方法我称之为“天平举例法”。《歇洛克·福尔摩斯》中提到的推理方法中的归纳法正是如此,由多个具体事物推出一般原理、原则。

学会结合周围现象分析问题。在当时,出现了许多“教条主义、官僚主义”。贪污腐败的领导作风、生搬硬套的刻板行为,无不在侵蚀着知识分子及广大群众的内心。文化和思想仿佛要被套上教条的枷锁。“我认为主要有下列几个原因,一是阶级斗争太剧烈了……”傅雷先生结合当时正在进行的阶级斗争一针见血地分析出“造成官僚、主观、教条的重要因素”,瓦解了自己心中的严峻情况。“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们应当多关注周围的现象,细细分析问题的本质。这种方法我称之为“结合分析法”。《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经常和弟弟孙少平探讨报纸中的各种现象以及“声音”,最后抓住了机会,成为了“冒尖户”。

学会倾听他人见解解决问题。“他的马克思主义是到了化境的,随手拈来,都成妙谛。”这是傅雷先生对毛主席讲话的评价。当时“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不开展,艺术和学术迟迟无法得到交融,“双百方针”还处于理论阶段。这对傅雷先生从事的文化翻译工作都可能带来一定的打击,知识分子之间的文化交流遇到瓶颈。傅雷先生参加中共中央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使他受到了很大的启发。这使我明白:有的时候,多倾听他人的言谈。这种方法我称之为“默默倾听法”。正如《世说新语》中的“清谈”,互相汲取知识的养分;《毛毛》中的主人公小女孩总是静静倾听着他人的想法一样。

《傅雷家书》告诉我:无论何时,不要被事物的外表所迷惑,忠于内心,忠于事实,倾听他人见解,终将拨开迷,看见“光明”。

篇九:傅雷家书给父亲写一封信

周佳怡

一个人无论在学校、公司,乃至社会都离不开人际交往这四个字。然而,我们真的懂得如何交往吗?

傅雷曾在信中告诫过他的儿子:“围巾必须和大衣一同脱在衣帽间,不穿大衣时,也要除去围巾”,“对客气的人,或是师长,或是老年人,说话时手要垂直,人要直立。”……这一点点无不都是我们日常交往中不曾注意到的细节。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同样,细节也决定了你的人际关系。注意到了举动、态度、礼貌及仪态,便能给别人留下一个好的印象,从而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就更胜别人一筹。

“总而言之,你要学习的不仅仅是音乐,还要在举动、态度、礼貌各方面吸收别人的长处。”交朋友不仅仅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生活,更是为了从对方身上学到一些闪光点。“见贤思齐”,便也是这个道理。只有当你在与人的交往中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才是有意义的人际交往。

“青年人最容易给人一个‘忘恩负义’的印象”,傅雷在信中这么写到。所以,傅雷夫妇才会如此关心傅聪的人际交往,在乎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让他可以更好的立身处世,也让我们读者学到了更多为人处世之道。

《傅雷家书》是一部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同时让读者受益匪浅。

篇十:傅雷家书给父亲写一封信

王芊雅

捧着刚刚拿到的这本书,心里甚是欢喜。在这本书还没到的时候,我就期待这本书会给我带来怎样的感受,令我感悟到什么。

《傅雷家书》主要是傅雷与儿子傅聪之间的书信集。书信,这种交谈的方式不同于其他的父亲与自己儿子谈话的方式。这种方式更像是与朋友谈话,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不用拘束。所以,这些书信让我们读起来亲切又温暖。

一打开这本书,我就觉得傅雷他对教育有一种独特的见解:第一,他把人格看作主要,把知识与技术的传授看作次要。一切都以明辨是非、坚持真理、拥护正义、爱憎分明、守公德、守纪律、诚实不欺、质朴无华、勤劳耐苦为原则。第二,把艺术教育只当做全面教育的一部分。第三,既以音乐教育而论,也绝不能仅仅培养音乐一门。以上几点,都充分体现了他对教育的观念。

在这些书信集中,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爱”这个字。无论在哪一封家信中,无法掩饰的就是父亲爱儿子这件事情。他会因为知道自己做错了事而向孩子道歉,他也会因为孩子出国而伤心难过。

在1954年1月30日的这封家信当中就充分体现了他对孩子的关心,没有一天是不想着孩子的。

同时,傅雷也是一个非常细心的人。大到人生哲理,小到为人处世。他经常会教给儿子一些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事,比如:饭桌上切忌伸懒腰;出门勿忘戴太阳镜;又揩拭眼镜最好用清水洗过,用脸布上吸干水迹,再用旧的干净手帕擦揩干。

他的儿子也教会了他许多。在傅雷与他儿子相处的过程中,他学得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由此可见,他们父子都从各自的身上学到了一些优秀的品质。

《傅雷家书》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更是既平凡又典型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写照。